一、这条已报案短信,到底是真是假?

金融债务34秒前1

贷款逾期收到“已报案”短信,是真报警还是吓唬人?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风险!**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手机突然震动一下,一看是条短信:“您名下贷款已严重逾期,我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请尽快还款,否则将承担刑事责任。”——看到这种字眼,心是不是“咯噔”一下?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念头:我是不是要坐牢了?警察会不会上门抓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别慌,先深呼吸,作为一名执业多年的民商事与金融纠纷领域的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我就用大白话、接地气的方式,帮你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掰开揉碎讲明白。

我们得搞清楚一件事:一般情况下,普通的贷款逾期不会直接构成刑事犯罪,也就是说,光是因为没按时还钱,银行或网贷平台不能随便说“我已经报警抓你”。

一、这条已报案短信,到底是真是假?

那他们为什么敢发“已报案”这种短信?原因有三:

  1. 施压手段:很多催收公司或平台为了让你尽快还款,会用“报案”“立案”“追究刑责”这类词制造恐慌,这是典型的催收策略,目的是心理施压。
  2. 混淆概念:他们可能确实向公安机关“报过案”,但这个“报案”不等于“立案”,就像你丢了手机也可以去派出所报案,但警方要不要立案侦查,那是另一回事。
  3. 个别情况属实:如果你是通过虚假资料骗贷(比如伪造收入证明、身份信息),或者恶意透支信用卡、长期失联、转移财产逃避还款,那就可能涉嫌“信用卡诈骗罪”或“贷款诈骗罪”,这时候警方真的可能介入。

所以关键点来了:普通逾期 ≠ 犯罪行为;只有恶意骗贷+拒不偿还,才可能触碰刑法红线


什么情况下,贷款逾期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里我要划重点了,以下几种情形,真有可能被追究刑责:

  • 明明没有还款能力,却故意虚构资料申请高额贷款;
  • 贷款到手后立刻挥霍一空,用于高消费或赌博,毫无还款意愿;
  • 长期失联、更换手机号、搬离住所,逃避催收;
  • 多家平台同时骗贷,累计金额较大(通常5万元以上);
  • 经过法院判决后仍拒不执行,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还转移资产。

这些行为一旦查实,就不再是“民事债务纠纷”,而是可能构成《刑法》中的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最高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但请注意:如果你只是因为失业、生病、家庭变故导致暂时还不上,主动沟通、表达还款意愿,哪怕拖了几个月,也不属于刑事范畴


以案说法:小李的“报案”惊魂记

我曾代理过一个真实案例,当事人小李,30岁,互联网从业者,疫情后公司裁员,连续半年没收入,他在某网贷平台借了8万元,逾期9个月未还,期间收到多条“已向公安机关报案”的短信,甚至有自称“经侦大队”的电话打来,说他涉嫌诈骗,再不还钱就要上门抓人。

小李吓得整夜失眠,差点去借高利贷还钱,后来他找到我,我把整个流程帮他梳理了一遍:
第一,调取平台合同,确认是否属正规持牌机构;
第二,查看他的申请材料,确认无任何虚假信息;
第三,收集失业证明、医疗记录等证据,证明非恶意拖欠。

最终我们发函给平台,明确指出其催收行为涉嫌违法,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对方很快撤回“报案”说法,改为协商分期还款方案。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恐吓式催收,冷静+证据+法律支持,才是最有力的反击


法条链接:哪些法律规定保护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逾期不还的,应承担违约责任,但仅限于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证明文件等方式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
    明确要求:对于民间借贷、金融借款等纠纷,若无证据证明存在诈骗等犯罪行为,公安机关不得以“经济纠纷”为由立案侦查。

  4. 《互联网金融催收公约》
    禁止使用威胁、恐吓、误导性语言进行催收,包括谎称“已报案”“将抓捕”等。


律师总结:三句话教你应对“报案”短信

  1. 别被吓住:绝大多数“已报案”短信是催收话术,不是真的立案通知,真正的刑事案件,警方会通过正式文书或电话联系你本人,不会只靠一条短信定罪。

  2. 分清性质:你是“还不起”还是“不想还”?如果是前者,积极沟通、提供困难证明、争取展期或分期,法律是站在你这边的。

  3. 守住底线:不要伪造资料、不要失联跑路、不要恶意转移财产,只要保持诚信沟通,哪怕暂时无力偿还,也只是民事债务问题,不会进监狱。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恐惧和羞辱,不该成为催收的工具,你有难处,法律允许你喘口气;你讲诚信,社会理应给你一次翻身的机会。

遇到问题别硬扛,也别盲信短信,找专业的人问一句,可能就能少走三年弯路。

我是张律,一名愿意陪你把道理讲清楚的律师。

一、这条已报案短信,到底是真是假?,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离婚后办生育指标要多久?一步步教你高效搞定!
« 上一篇5分钟前
×
13
2025 10

一、这条已报案短信,到底是真是假?

贷款逾期收到“已报案”短信,是真报警还是吓唬人?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风险!**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手机突然震...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