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后收到冻结账户短信?别慌,先看懂这几点再决定下一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我方将依法冻结您名下所有银行账户及资产,请立即还款以免影响征信!” 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信用卡或网贷刚逾期没几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我是XX律所张律师,受银行/平台委托处理您的欠款事宜,若三日内未还款将正式提起诉讼,请重视!”
一看落款还有律所名称、工号,甚至附带一个“官方”联系电话,一瞬间,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生怕第二天就被法院传票找上门。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种自称“律师”发来的催收短信,到底是真是假?背后藏着哪些套路?我们作为普通人,又该如何应对才不吃亏?
首先要明确一点:大多数以“律师”名义发送的催收短信,并非真正由执业律师发出,它们往往来自第三方催收公司,打着“法务”“法务外包”“律师事务所合作方”的旗号,用看似专业的措辞制造心理压迫。
这类短信常见话术包括:
听着挺吓人,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漏洞百出:没有具体案号信息、无真实律所地址、电话打过去是语音客服或催收人员接听……这些都不是正规法律流程该有的样子。
真正的律师介入诉讼前,必须经过委托、立案、送达等法定程序,法院会通过邮政专递(EMS)向你寄送《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而不是靠一条短信就“定罪”。
这就是典型的“软暴力催收”手段,他们利用的是借款人逾期后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试图通过制造紧迫感逼你还钱。
从法律角度看,冒充律师、虚构诉讼进程、谎称已立案的行为,涉嫌违反多项法律规定:
面对这类短信,第一反应不该是恐慌,而是冷静识别真假。
查号码来源
正规律所不会用个人手机号或虚拟运营商号码发通知,你可以搜索短信发送号码是否在工信部备案,或者直接拨打该律所官网电话核实。
是否规范
真正的法律文书会有完整抬头、案由、当事人信息、承办律师姓名及执业证号,而催收短信往往是模板群发,语焉不详。
不轻易回拨、不点击链接
很多短信附带“详情请咨询XXX”或短链接,点进去可能是钓鱼网站或自动扣费陷阱,法院、银行绝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让你还款!
别怕,就算真走到诉讼阶段,也有应对之道。
确认是否收到法院传票,只要没收到纸质文件,基本可以判断还没进入司法程序。
主动联系债权方(如银行、持牌金融机构),说明困难情况,争取协商分期或展期,很多案件在开庭前都能达成调解。
哪怕判决下来也不等于“人生完蛋”,只要不是恶意逃废债,法院通常也不会直接判刑,重点在于积极沟通、保留证据、依法履行义务。
小李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6个月,某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北京市XX律师事务所王律师提醒您,贵方欠款已达2.8万元,本所已于昨日受理此案,拟于7日内向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立即联系010-XXXXXXX。”
小李吓得连夜筹钱准备还款,幸好他多留了个心眼,在网上搜了这个“律所”,发现根本没有注册信息;再打过去电话,对方说话口音浓重,且不断催促转账到私人账户。
他随即向银保监会投诉,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经查,该号码为某催收团伙使用的技术平台批量发送,所谓“律师”根本不存在,最终该团伙被依法查处。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越是紧张时刻,越要保持清醒,情绪一上来,最容易掉进圈套。
朋友们,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那些披着“律师”外衣的催收短信,本质是心理战,目的就是让你慌乱中还款。
记住几个关键词:不信、不慌、不点、不转。
同时也要正视债务问题,避免拖延恶化,如果有经济困难,尽早与机构协商,申请延期、分期,甚至债务重组。
法律从来不是用来恐吓弱者的工具,而是保护每个人合法权益的盾牌,只要你诚实守信、依法行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下次再看到“律师”短信,不妨一笑置之,然后把它截图保存——说不定哪天,它就成了你维权的重要证据。
稳住心态,依法应对,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做法。
贷款逾期后收到律师短信要起诉?别慌,先看懂这几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信用卡或网贷刚逾期没几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我是XX律所张律师,受银行/平台委...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