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借过网贷,却收到逾期催收短信?小心这5种可能!
原创文章内容: 最近有不少人反映,自己明明没借过网贷,却突然收到“贷款逾期”“即将起诉”的催收短信,甚至还有自称“法务部”的电话轰炸,这种莫名其妙的情况,到底是真的搞错了,还是新型诈骗套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
可你明明没申请过这笔贷款,也没签过任何合同,甚至连那个平台都没听说过。
这时候,你是当成诈骗短信一删了之?还是心头一紧,开始怀疑:我是不是被别人冒名贷款了?
别急着下结论,这种情况,远比你以为的更常见,也更危险。
咱们先说个真实的情况:很多人接到这类短信的第一反应是“骗子又来了”,于是直接拉黑、删除,觉得事儿就过去了,但问题在于——现在有些“逾期通知”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诈骗,而是披着正规外衣的“精准骚扰”,它们可能来自某些网贷平台的自动催收系统,而你的身份信息,早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注册账户、申请贷款。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旦有人用你的身份信息成功申贷,哪怕你毫不知情,平台也会把还款责任记在你头上,更可怕的是,如果没人及时发现,这笔“幽灵债务”就会慢慢累积利息,最终上了征信黑名单——而你,就成了真正的“老赖”。
李女士是个普通上班族,去年突然发现自己无法申请房贷,银行告诉她:征信报告显示她在某网贷平台有一笔8000元的贷款逾期超过90天。
她一脸懵:“我没借过啊!”
她立刻联系平台,对方却说:“账号是你实名认证的,人脸识别也通过了,我们有录音和截图。”
李女士坚持否认,申请调取开户记录和操作日志后才发现:注册时间是凌晨两点,IP地址在广西,而那天她人在杭州,手机还放在家里充电。
最终警方介入调查,发现她的身份信息早在半年前就被盗用,有人用她的资料在多个平台“薅羊毛式”贷款,总金额超5万元。
虽然最后真相大白,但李女士为洗清冤屈跑了三个月,精神压力巨大,工作也受影响,她说:“最怕的不是钱,是那种‘你说不是你,证据却指向你’的无力感。”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明确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指出: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更重要的是,《征信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赋予了你异议申诉的权利:
如果你认为征信信息有误,有权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核查更正。
这意味着——只要你能证明自己未授权、未操作,就有权要求平台停止催收、消除不良记录,并追究相关方的法律责任。
如果你也收到了莫名其妙的逾期短信,千万别慌,但也绝不能忽视,我给你三条实用建议:
第一步:立即冻结信息风险
马上打银行客服确认是否有绑定贷款,拨打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热线(400-810-8866)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如有异常,立刻提交异议申请。
第二步:固定证据,主动出击
保存所有催收短信、电话录音,登录平台查看账户注册时间、登录IP、人脸识别记录等后台数据,必要时报警立案,拿到回执单作为维权依据。
第三步:追责到底,不留后患
向涉事平台发正式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侵权、删除记录并书面道歉,若平台拒不配合,可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及名誉权恢复。
记住一句话: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你没借钱,不代表你就安全;你没操作,也不代表你没责任,真正的防范,是在第一时间意识到危险,并果断采取行动。
这个时代,信用就是第二张身份证。
别让别人的恶意,毁了你十年的努力。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尊敬的用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