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网贷被起诉的短信,我该怎么办?
哎呀,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进来,点开一看,心跳瞬间加速——“【某某法院】您因涉嫌网贷合同诈骗一案,已正式立案,……” 或者 “【某某律师事务所】受某某网贷委托,就您逾期事宜,拟向法院提起诉讼,……...
前几天深夜,手机突然“叮”地响了一声,我下意识拿起一看,是一条来自法院系统的短信:“您已被列为某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的被告,请于×月×日前提交答辩状……” 我脑子“嗡”的一下——这案子怎么跟我扯上关系了?仔细一看,借款人是我前夫,而我,竟然作为“共同债务人”被一并起诉了。
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离婚都两年多了,我以为早已和那段婚姻彻底告别,可一条短信,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打开了尘封的旧账本,更让我崩溃的是,这笔贷款我根本不知道,也没签字,甚至连用途都不清楚,现在却要我一起还钱?这合理吗?
别急,如果你也正在经历类似的情况——突然收到前夫/前妻因贷款逾期被银行或小贷公司起诉的传票或短信,先深呼吸,我不是吓你,但这种情况真不少见,尤其在离婚后财产与债务未彻底厘清的家庭中,我就以一个律师的身份,也作为一个曾帮几十位当事人处理过类似案件的过来人,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这种债,到底该不该你还?你有没有责任?又该怎么自救?
很多人一看到“被告”两个字就慌了,以为天塌了,其实法律讲究证据和事实,不是谁告你,你就一定得认,面对这种情况,先冷静下来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笔贷款是在婚姻存续期间借的吗?
如果是你们还没离婚时发生的借款,哪怕是你前夫一个人去办的手续,也有可能被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你有没有签字或事后追认?
比如共同签署借款合同、担保协议,或者微信聊天里说过“这钱我知道,我们一起想办法还”,这些都可能被视为“认可债务”。
这笔钱到底用在哪了?
法院判断是不是“共同债务”,核心标准是:是否用于家庭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
比如前夫借钱买房、装修、给孩子交学费,那大概率你要分担;但如果他拿去赌博、投资失败、养小三,那你完全可以主张“不知情+未受益”,拒绝承担。
别等开庭那天才想起来找律师!时间就是权利,我建议你马上行动:
✅第一步:查短信来源,确认真假
先别信陌生号码发来的“法院通知”,立刻登录“人民法院送达网”或拨打当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电话核实案号、案由、承办法官,谨防诈骗!
✅第二步:调取贷款合同和流水
向法院申请查阅案件材料,重点看:借款时间、金额、用途、是否有你的签名、放款账户是谁的,没有你签字?那对方就得举证你知情或受益。
✅第三步:收集离婚协议和财产分割证据
把你们的离婚证、离婚协议书准备好,如果协议里写明“各自名下债务各自承担”,虽然不能完全对抗债权人,但在内部追偿时是你强有力的武器。
✅第四步:尽快联系专业律师
这类案件表面是欠钱,背后往往是情感、信任、法律三重撕裂,普通人很难应对复杂的举证责任和庭审策略,早一天咨询律师,就多一分胜算。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跟我情况几乎一模一样:离婚三年,突然收到前夫网贷逾期被诉的传票,金额高达28万,她压根不知道这笔贷款的存在,更别说签字了。
我们调查发现:
最终法院认定: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生活所需,且无证据表明李女士知情或受益,驳回债权人对她的一切诉求。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不强求无辜者买单,只要你有理有据,就有机会全身而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三十三条:
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亲爱的,我知道你现在可能很委屈、愤怒甚至恐惧,但请记住:离婚不只是感情的结束,更是法律责任的一次重新划分。
你不需要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尤其是当你毫不知情、从未受益的时候,法律保护的是公平与真相,而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
面对前夫的债务风波,不要沉默,不要逃避,更不要轻易和解,拿起证据,站稳立场,该争的一定要争,你可以心软,但不能无知;你可以原谅过去,但必须守护未来。
你不是被告,你只是被卷入了一场误会——而这场误会,完全可以用法律来澄清。
婚姻可以散场,但底线不能崩塌,你的清白,值得一场全力以赴的辩护。
本文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结合真实案例与实务经验,旨在普及法律常识,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请及时咨询专业律师。
收到前夫贷款逾期被起诉的短信,我该怎么办?能牵连到我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前几天深夜,手机突然“叮”地响了一声,我下意识拿起一看,是一条来自法院系统的短信:“您已被列为某金融借款合同纠...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