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打架致轻伤,会判刑坐牢吗?
十五岁,花一样的年纪,本应是在校园里汲取知识、和同学嬉笑打闹的时光,但有时候,青春期的冲动和哥们义气,可能会让一些孩子一时头脑发热,参与到打架斗殴中,如果不小心把人打成了轻伤,家长们肯定急得团团转:“...
孩子16岁,正是青春期,难免冲动,万一不小心跟人起了冲突,动手打架,把人打成了“轻伤”,这可怎么办?家长们肯定急得团团转,担心孩子会不会因此留下案底,影响一辈子,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个事儿,16岁打架致轻伤,到底法律上会怎么判,家长又该做些什么。
咱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16岁和轻伤。
16岁,在法律上意味着什么?根据咱们国家的法律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也就是说,16岁已经到了可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重点了啊,“应当负刑事责任”不代表就一定会像成年人一样被严惩,法律同时也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16岁这个年纪,法律会考虑到他还是个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会给予一定的从宽处理。
那“轻伤”又是什么概念呢?“轻伤”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擦破点皮”那么简单,它是有严格的医学鉴定标准的,比如骨折、伤口达到一定长度、或者某些器官有轻微损伤等,具体得由法医来鉴定,一旦鉴定结果是“轻伤”,那就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了——故意伤害罪。
16岁打架致轻伤,到底会怎么判呢?如果构成故意伤害罪(轻伤),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因为是16岁的未成年人,所以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从轻”和“减轻”可是有讲究的:“从轻”是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得轻一点;“减轻”则可能会低于法定刑的下限。
具体怎么处理,还要看很多细节:
如果情节比较轻微,孩子事后能积极认错、赔偿并获得谅解,那很有可能不会被判实刑(就是不用坐牢),而是判处缓刑,或者更轻的管制,甚至可能检察院会考虑到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但如果情节恶劣,比如是纠集多人打架,或者打完人还满不在乎,那处罚相对就会重一些。
家长这时候能做些什么呢?
以案说法:
小明(16岁,高中生)因为篮球场上的一次碰撞,和同学小李发生口角,随后两人扭打在一起,混乱中,小明一拳打在小李脸上,导致小李鼻骨骨折,经法医鉴定为“轻伤二级”。
小李家长报了警,公安机关立案后,考虑到小明是未成年人,且事后小明家长积极带小李去医院治疗,支付了全部医药费,并赔偿了小李一笔营养费,小明也主动向小李和其家长道歉,态度良好,最终取得了小李及其家长的书面谅解。
在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综合考虑了小明的年龄、犯罪情节、悔罪表现以及积极赔偿并获得谅解等因素,认为对小明不需要判处刑罚,最终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小明得以继续回到学校读书,但学校也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
这个案例就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积极的赔偿和真诚的悔罪,往往能给孩子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法条链接:
律师总结:
16岁打架致轻伤,构成故意伤害罪是肯定的,但具体怎么罚,弹性很大,核心在于“未成年人”这个身份带来的从宽处理原则,以及“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
家长们遇到这种事,千万别慌,更别想着“花钱消灾”或者“找人摆平”这种歪门邪道。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积极面对,主动承担责任,真诚道歉赔偿,争取被害人谅解,并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处理,如果能做到这些,孩子大概率能得到一个相对较轻的处理,尽量减少对其未来人生的影响。
惩罚不是目的,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以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是最重要的,青春期的孩子犯错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健康成长,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帮到有需要的家长。
16岁打架致轻伤怎么判?家长该怎么办?,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孩子16岁,正是青春期,难免冲动,万一不小心跟人起了冲突,动手打架,把人打成了“轻伤”,这可怎么办?家长们肯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