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有时候火气一上来,可能就动了手。但你知道吗?一拳一脚下去,万一造成了轻伤,那性质可能就变了,不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而是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故意伤害罪
什么是“故意伤害罪”? 简单说,就是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这里的“故意”,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还这么做了。 什么是“轻伤”? 这可不是咱们平时说的“擦破点皮,流点血”...
大学怎么请假?突发状况咋办?老师不批怎么办?一文讲透学生权益与应对策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发烧到39度,第二天还有早八的课;家里突然有急事必须赶回去处理,可导员说“没提前申请不能批”;实习和考试撞车,两边都耽误不得……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问一句:在大学里,请假到底该怎么请才靠谱?别急,作为一个常年跟高校学生打交道的律师,今天我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给你把“大学请假”这件事儿掰开揉碎了讲清楚,不整虚的,全是干货。
很多人觉得,请假得看老师脸色,得“求”着导员批,这其实是误区。你不是在乞求宽容,而是在依法依规行使自己的学习权利。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学生因病、因事或其他正当理由无法参加教学活动的,有权向学校申请请假,关键在于——程序要对,证据要足,态度要诚。
常见的请假类型就三种:
每一种都有对应的“打开方式”。
第一步:准备材料,别光靠嘴说
第二步:按流程提交,别图省事发微信了事
很多同学图方便,直接在微信群里@导员:“老师我明天不来上课了哈~”
——这种“口头请假”基本等于无效。
正确的做法是:
没有书面记录的请假,出了问题没人认账。
第三步:及时跟进,别以为“提交=通过”
有时候导员太忙,漏看了申请,你可以温和地提醒:“老师您好,我昨天提交了三天病假申请,附了医院证明,麻烦您抽空审批一下,谢谢!”
语气尊重,但立场清晰。
最让人头疼的是:明明有理有据,请假就是不批。
这时候你要冷静判断:
✅ 如果是因为材料不全、流程不对,那确实是你的疏忽,补上就好。
❌ 但如果材料齐全、理由正当,老师依然无理由拒绝,这就涉嫌侵犯你的合法权益了。
举个真实案例: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小林,妈妈突发脑溢血住院,她买了高铁票连夜赶回老家,她第一时间在系统提交了三天事假,附上了医院的入院通知书和车票,可导员以“未提前一周申请”为由拒批,还说:“家庭事务不是缺课理由。”
结果小林返校后被记旷课一次,影响了评优资格。
我帮她复盘后,指导她做了三件事:
最终学院重新审议,撤销了旷课记录。
这就是典型的——用规则保护自己,而不是情绪对抗。
张某是某高校大二学生,某日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返程途中遭遇暴雨,高铁停运,延误近10小时,他第一时间在微信群告知辅导员“可能迟到”,并承诺返校后补假条。
结果导员未回应,任课老师直接按旷课处理,后续张某提交了高铁延误证明和比赛获奖证书,请求撤销记录,但被以“未履行正式请假手续”为由拒绝。
张某不服,向学校学生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委员会审理后认为:
“学生已尽合理通知义务,且缺勤事由具有正当性和不可抗力性质,学校应酌情处理,单纯以‘程序缺失’认定旷课,显失公平。”
学校撤销处分,并修订了相关请假细则,增加了“紧急情况事后补假”的通道。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程序重要,但人性化管理同样不可或缺。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条:
“学生应当按时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因故不能按时参加的,应当事先请假并获得批准,未经批准而缺席的,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规定》第五十二条:
“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本人的陈述和申辩。”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七条:
“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享有相应的权利。”
👉 简单说:你有义务遵守制度,但学校也有义务保障你的陈述权、申诉权和正当权益。
很多学生总觉得,“请假而已,别太较真”,可现实是——
一次不被认可的请假,可能影响你评奖、入党、保研,甚至成为档案里的“黑点”。
所以我想说:
学会合规请假,不是钻空子,而是培养一种成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你不需要强硬对抗,但也不能一味妥协。
该递材料时一丝不苟,该申诉时据理力争,
这才是大学生应有的法治素养和人格独立。
下次当你拿起笔写请假条时,别只当它是张纸。
它背后,是你对自己时间的负责,对规则的尊重,更是对自身权利的清醒认知。
请假,请得明白,也请得体面。
一、请假不是求恩赐,而是你的正当权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大学怎么请假?突发状况咋办?老师不批怎么办?一文讲透学生权益与应对策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发烧到39...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