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法务发短信说你贷款逾期?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行动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突然收到一条‘正信法务’发来的短信,说我贷款逾期,要起诉我,还让我赶紧还款,这到底是真的还是诈骗?”说实话,这类问题现在太常见了,很多人一看到“法务”“法院”“起诉”这...
“律师,我突然收到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说我某笔贷款已经逾期,要马上还款,否则会影响征信,甚至被起诉,可我明明按时还了啊!这是不是诈骗?”
说实话,这类问题现在太常见了,一条看似“正规”的短信,带编号、有金额、写明逾期天数,甚至连客服电话都附上了,看着就跟真的一样,但你要是没多想,一着急就点链接、打电话、转账,那可能就掉坑里了。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直接上干货——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到底是不是真的?该怎么应对?
首先得明白一件事:正规金融机构确实会通过短信提醒你还款逾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条这样的短信都是真的。
现在骗子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能伪造银行的短信号码(比如106开头的号码),模仿官方口吻,甚至生成带有你真实姓名和部分身份证号的“催收通知”,更狠的是,有些钓鱼链接点进去,页面跟银行官网几乎一模一样,就等你输入账号密码,然后瞬间被盗刷。
所以第一步,千万别慌,也别急着操作,冷静下来做三件事:
第一,查官方渠道。
不要相信短信里的链接或电话,打开你常用的银行app、贷款平台小程序,或者拨打银行官方客服热线(是从官网查的号码,不是短信里给的),登录账户后,查看这笔贷款的实际还款状态,如果显示“已还清”或“无逾期”,那这条短信大概率是假的。
第二,留意信息细节。
真正的银行通知通常不会用“立即处理,否则起诉”这种恐吓性语言,而且正规短信一般不会让你点击链接还款,更不会索要验证码、银行卡密码,如果短信里出现“点击链接补交手续费”“扫码修复征信”之类的内容,基本可以判定为诈骗。
第三,保留证据,及时举报。
一旦确认是虚假短信,立刻截图保存,并向工信部(12321)和公安机关反诈中心(96110)举报,如果是冒用某家银行名义,也可以向该银行官方投诉,防止更多人受害。
也有例外情况——有时候你确实以为还了,但实际上没还上。
自动扣款失败、银行卡余额不足、还款日遇到系统维护导致延迟到账……这些都可能导致“技术性逾期”,这时候银行发短信提醒,就是真的,所以定期检查还款记录,设置还款提醒,非常必要。
以案说法:
去年杭州有个案子特别典型,王女士收到一条“网商银行”发来的短信,说她一笔8万元的消费贷已逾期3天,影响征信,要求24小时内扫码处理,她一看急了,毕竟刚买了房在办贷款,怕征信出问题,结果一点链接,输完银行卡和验证码,卡里5万块当场被转走,报警后才发现,那个“网商银行”的链接根本不是官网,而是骗子搭建的高仿页面,最后警方抓获了一个跨省诈骗团伙,他们专门批量发送伪造逾期短信,利用人们害怕征信受损的心理实施诈骗,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主犯有期徒刑七年。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恐惧是骗局最好的掩护。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诈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若冒用金融机构名义发送虚假信息,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面临行政拘留或罚款。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通过安全可靠的渠道发送重要信息,不得通过非加密链接或不明二维码引导客户操作。
律师总结: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第一反应就是自责或恐慌。真逾期不可怕,怕的是被假通知牵着鼻子走。记住四个字:核实、冷静、留证、举报。
真正的银行不会用恐吓话术逼你还钱,也不会让你通过短信链接操作还款,你的钱和征信,都值得用最谨慎的方式守护。
如果你不确定短信真假,宁可多打一个官方电话,多查一次账户,也不要图省事点链接、输密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比什么都重要。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对客户说的话:“你以为的紧急,往往是别人设计的陷阱。”
多一分警惕,少一分风险。
“律师,我突然收到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说我某笔贷款已经逾期,要马上还款,否则会影响征信,甚至被起诉,可我明明按...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