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不交社保,真的能省出一片天?
咱们今天聊点扎心的。
很多小微企业主私下会算一笔账:“一个员工月薪6000,要是足额交社保,公司得多掏2000多——不如直接发现金,员工到手多了,公司也省心,双赢啊!”
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但这种“省”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更大的风险雷区。
为什么小微企业敢“不交社保”?
成本压力是现实
房租、原料、人力…每一笔都是开支,社保成本占工资总额的25%~30%,对利润微薄的小微企业来说,这笔钱仿佛成了“可省选项”。员工“自愿”放弃的错觉
有些员工主动说:“老板,直接发现金吧,我老家有新农合!”看似双方达成共识,但法律上,社保是强制义务,不能通过协议免除(后附法条),一旦出事,企业全责。侥幸心理作祟
“查不到我”“员工不会告我的”——这是最常见的误区,劳动仲裁案件中,社保纠纷占比逐年攀升,员工离职后追讨社保的案例比比皆是。
不交社保,到底是“省”还是“坑”?
短期看是“省”,长期看是“埋雷”。
对企业而言:
➤补缴+滞纳金+罚款:一旦被查,需补缴欠款并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还可能面临欠缴数额1~3倍的罚款。
➤工伤事故零保障:若员工工作中受伤,本应由工伤保险支付的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一场事故拖垮一家公司的案例并不少见。
➤人才流失隐形成本:不交社保的员工缺乏归属感,更易跳槽,企业反复招聘培训的成本反而更高。对员工而言:
➤养老医疗无保障:看似到手工资多了,但长远看失去了养老、医疗、失业等兜底保障。
➤维权意识觉醒后患无穷:90后、00后员工更懂法,离职时一告一个准,企业可能面临连环诉讼。
务实建议:小微企业如何合规降本?
合法优化用工结构
对临时性、辅助性岗位,可采用劳务派遣或非全日制用工(每日工作不超4小时,每周不超24小时),这类用工社保成本较低。用补贴替代部分固定支出
例如将部分社保成本转为交通补贴、餐补、培训基金等员工福利,既提升满意度,又降低社保基数(需注意当地政策红线)。申请政策红利
国家针对小微企业常有社保减免政策(如疫情期间的阶段性减免),多关注本地人社部门通知,主动申请。坦诚沟通,分级保障
若实在无力承担全额社保,可与员工协商按最低基数缴纳(虽不完全合规,但风险远低于完全不交),同时补充购买商业意外险兜底。
相关法条参考
- 《社会保险法》第58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 《劳动合同法》第38条:
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 - 《社会保险法》第86条:
逾期不缴纳社保的,加收滞纳金并处欠缴数额1~3倍罚款。
省小钱可能是在埋大雷,小微企业的生存不易,但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与其抱着侥幸心理“暗渡陈仓”,不如主动优化用工模式、用足政策红利——合规降本才是真正的智慧。
长远看,一份规范的社保合同,既是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也是自身风险的“防火墙”。
希望每一家努力生长的小微企业,都能走得更稳、更远。
小微企业不交社保,真的能省出一片天?,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