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了,催收短信到底写了啥?看懂这些内容才不吃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心里“咯噔”一下,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问号:这算不算威胁?他们能不能这么发?我到底该不该信...
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手段。”
心跳瞬间加快,手心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时候,你是立马删掉假装没看见?还是硬着头皮回个“在筹钱”?又或者干脆关机逃避?
别慌,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贷款逾期后收到催收短信,到底要不要回复?不回复会怎样?会不会真的被起诉、上法庭、甚至坐牢?
首先得明确一点:收到催收短信,说明你已经违约了。不管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网贷平台,只要你没按时还钱,他们就有权通过合法方式提醒你还款。
这些短信本身是催收流程中的常规操作,属于“善意提醒”的范畴,但如果你一直不回应、不沟通、也不还款,那这条短信就会一步步升级成电话轰炸、联系亲友、征信记录拉黑,甚至最终进入司法程序。
很多人怕回复,是担心“一回应就等于承认债务”,其实这是误区。你不回复,债务不会消失;你主动沟通,反而可能争取到缓和的空间。
举个例子:小李因为疫情失业,信用卡和网贷一共欠了8万,连续三个月没还,每天收到十几条催收短信,吓得他把所有号码拉黑,手机静音,结果一个月后,他收到了法院传票——对方直接起诉了。
而另一位借款人小王,虽然也逾期了,但他每次收到短信都会简单回复:“目前经济困难,正在筹款,请不要频繁打扰。” 并主动联系客服申请分期或延期,结果平台给了他两个月宽限期,避免了诉讼。
你看,同样是逾期,态度不同,结局天差地别。
不承诺、不否认,只表达意愿
别说“我明天一定还”这种空头支票,万一做不到反而留下证据,可以说:“已收到通知,目前资金紧张,正积极筹措,请给予理解。”
保留证据,全程留痕
所有短信、通话记录、聊天截图都保存好,万一将来对方伪造记录、恶意催收,你手里有证据才能维权。
优先联系官方渠道,别跟“催收员”私下纠缠
很多催收短信来自第三方外包公司,语气强硬甚至带有威胁。真正的法律后果来自于贷款机构本身,而不是某个催收人员的口头警告。你要做的,是找到官方客服,协商解决方案。
去年我们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因生意失败,某网贷平台借款5万元逾期半年未还,期间收到上百条催收短信,内容包括“将上报公安”“列入失信名单”“家人将受影响”等。
张先生觉得这些都是吓唬人的,一律不回、不接电话,结果三个月后,平台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偿还本金+利息+违约金共计7.8万元。
开庭时,张先生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但我们查阅材料发现:平台在起诉前并未履行充分告知义务,且催收过程中存在多次深夜拨打电话、冒充法务人员等违规行为。
法院判决张先生需偿还本金及合理利息,但减免了部分违约金,并认定催收行为不当,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张先生从未回应,导致平台认为其“恶意逃避债务”,加重了法官的负面印象。
如果当初他能主动说明困境,哪怕只是写封情况说明发给客服,局面都不会这么被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明确规定:
催收行为不得采用侮辱、诽谤、威胁、骚扰等方式;不得向无关第三人披露债务人信息;不得虚构法律责任进行恐吓。
也就是说,你可以被催收,但不能被辱骂、被曝光、被恐吓“坐牢”。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提到的“恶意透支”,必须满足“经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未归还”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才可能构成犯罪,普通贷款逾期,除非涉嫌骗贷,否则不会直接导致坐牢。
朋友们,面对贷款逾期,最可怕的不是欠钱本身,而是用逃避对抗压力,催收短信不是洪水猛兽,它更像是一个警示灯——告诉你:该解决问题了。
我的建议很明确:
✅ 收到短信别慌,先核实是否属实;
✅ 主动联系贷款机构,说明实际情况;
✅ 尝试协商展期、分期或减免方案;
✅ 遇到暴力催收,果断录音取证并投诉;
❌ 千万不要失联、拉黑、装死。
记住一句话:债务可以协商,信用可以修复,但机会一旦错过,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只要愿意面对,总有一条路能走出困境。
而第一步,也许就是——认真回复那条你一直不敢看的催收短信。
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