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怎么算?发少了能告公司吗?一文说清你的辛苦钱到底该怎么拿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月底发工资,打开银行短信一看:咦?这个月绩效怎么又少了?明明加班最多、业绩最好,隔壁工位小王完成指标一半,奖金反倒比我高?心里憋屈得不行,却又不敢问HR——怕被穿小鞋,更怕被当...
公司招人时信誓旦旦地说“月薪8000起,保底7000”,可干了三个月,到手工资只有5200?打电话问HR,人家轻飘飘一句:“保底工资不是固定工资,要看绩效的。”你一听就懵了——那这“保底”到底是个啥?是画大饼,还是真有法律效力?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讲明白:保底工资到底怎么算?它是不是白纸黑字写进合同才算数?公司说了不算数,你能不能告?
先说结论:“保底工资”可以存在,但它必须有前提条件才受法律保护。
很多人以为“保底工资”就是不管干多干少,每个月至少拿这么多钱,听起来很美,但现实往往是:口头承诺、广告宣传、面试时随口一说……这些都不等于法律意义上的“约定”。
真正有法律效力的“保底工资”,必须满足两个核心条件:
如果只是招聘海报上写着“保底6000”,或者面试官说“你放心,我们这儿最低不会低于5500”,但合同里没写,那你基本很难靠这个去主张权利。
举个例子:小李应聘销售岗,公司说“保底5000,提成另算”,结果签合同时只写了“按公司薪酬制度执行”,工资条上也从没体现“保底”二字,干了两个月,因业绩差只拿了3800,他去劳动仲裁要求补足差额,结果败诉了——因为没有书面依据。
所以记住一句话:嘴上说的保底,不如纸上写的靠谱。
法律上其实没有“保底工资”这个专有名词,但它通常被理解为“最低工资保障”或“保底薪酬承诺”,只要不违反国家规定,用人单位是可以自行设定的。
关键在于:是否构成有效约定?
✅合法有效的保底工资情形:
⚠️无效或难以维权的情形:
还有一个坑要注意:有些公司会把“保底工资”拆成“基本工资+绩效+补贴”,然后告诉你“绩效部分不达标就没有”,这种操作看似合理,实则可能涉嫌规避最低工资标准。
根据《劳动合同法》和《最低工资规定》,即使员工未完成工作任务,只要正常出勤,实际发放工资也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比如北京目前是2420元/月,上海2690元,各地不同)。
哪怕你签了“保底8000”,结果公司给你发3000,还说“你没业绩”,那也违法了——除非你能证明自己旷工、严重违纪,否则工资不能跌破法定底线。
来看一个真实案例(简化版):
张女士入职一家美容院做顾问,入职时店长当面承诺:“前三个月保底8000,提成另算。”她还录了音,但劳动合同里只写了“工资按业绩发放”。
前三个月她努力工作,但因客户资源有限,第二个月只拿到4300元,她提出质疑,老板回应:“保底是激励话术,不算数。”
张女士申请劳动仲裁,提交了微信聊天记录(店长说“你放心,保底少不了”)、录音证据,以及同期其他员工的工资对比。
仲裁委认为:虽然合同未写明保底,但用人单位通过口头方式作出明确承诺,且劳动者基于该承诺建立劳动关系,构成事实上的薪酬约定,结合录音、沟通记录等证据,认定存在保底工资约定。
最终裁决:美容院补足张女士第二、第三个月工资差额共计1.8万元,并支付经济补偿。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即便合同没写,只要有充分证据证明公司作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一样可以维权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
“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
📌《最低工资规定》第十二条:
“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四条:
“因用人单位作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等决定而发生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也就是说,如果你说“他们答应过我保底”,公司说“没这回事”,那公司得拿出证据证明他们没承诺过,而不是你来证明他们说过。
说到底,“保底工资”不是天上掉馅饼,也不是公司随便画的饼,它能不能兑现,取决于三点:
给正在找工作或已经入职的朋友几点建议:
最后提醒一句:法律保护的是有准备的人。
你以为的“行业惯例”,可能是别人的精心设计;你以为的“口头承诺”,也可能成为维权的关键证据。
别让“保底”变成“保不住”,你的每一分辛苦钱,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保底工资怎么算?发少了能维权吗?一文说清你的兜底权利,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公司招人时信誓旦旦地说“月薪8000起,保底7000”,可干了三个月,到手工资只有5200?打电话问HR,人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