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银行贷款逾期了?收到催收短信别慌,先搞清这几点!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连续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一看发件人是农信银行,心里“咯噔”一下,手心开始冒汗,是不是觉得天要塌了...
某天晚上刚躺下,手机“叮”一声——又来一条催收短信,“您已逾期第3天,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血压都跟着上来了,更让人崩溃的是,这种短信好像没完没了,一天好几条,连带着家人朋友的电话也开始被莫名打进来……于是你开始怀疑:我不过就是晚还了几百块,至于吗?分期贷款一旦逾期,真的会疯狂发短信?这些行为合法吗?今天咱们不绕弯子,把这件事从根儿上说清楚。
先说结论:是的,分期贷款逾期后,平台或第三方催收机构大概率会发短信提醒你还款,但这不是无底线的“轰炸”,而是有规则、有边界的,关键在于——它们发的内容、频率、对象,是不是踩了法律的红线。
我们得明白,贷款合同一旦签署,你就和金融机构(比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平台)建立了债权债务关系,按时还款是你的义务,一旦逾期,对方有权采取合理手段进行催收,而短信通知,是最常见也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它成本低、效率高,能第一时间触达借款人,提醒履约。
但问题就出在“度”上,正常的催收短信应该是客观陈述事实、语气中性、内容清晰,“尊敬的客户,您尾号XXXX的分期贷款已逾期2天,当前欠款金额为1,860元,请尽快通过APP完成还款。”这种信息,既尽到了告知义务,也不越界。
可现实中,不少人收到的却是这样的:“再不还钱,明天上门贴封条!”“你已被列入全国失信名单,子女考公受限!”甚至还有带侮辱性词汇的,老赖”“躲债狗”,这类信息,已经涉嫌违法了。
更过分的是,有些人自己没接电话,催收就开始轮番轰炸他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发短信说“你家孩子在外欠钱不还”,搞得全家不得安宁,这种“连坐式催收”,不仅突破道德底线,更是赤裸裸地侵犯他人隐私权与名誉权。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那他们到底能不能发短信?能,但必须遵守三条铁律:
如果你发现对方明显越界,比如一天发十几条、用AI语音外呼、冒充公检法施压,那你完全有权投诉甚至起诉。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林(化名),是个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因为疫情失业,她的一笔分期购机贷款逾期了15天,原本她打算缓几天发工资就还上,结果接下来的日子,她每天收到超过20条催收短信,内容从“逾期将上报征信”逐渐变成“你这种人活该单身”“父母白养你了”。
更离谱的是,催收人员不知从哪拿到了她母亲的手机号,连续三天发送“您女儿欠款不还,已被法院立案”的虚假信息,她妈妈本就有心脏病,看到短信当场晕倒送医。
小林精神几近崩溃,一度想轻生,后来她找到我们,我们调取了所有短信记录、通话录音,并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提交了投诉材料,涉事平台被责令整改,赔偿小林精神损失费8000元,并公开道歉。
这个案子让我深刻意识到:催收不该是情绪暴力的遮羞布,哪怕你欠了钱,也不该被当成“非人”对待。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第十条指出:
“催收人员不得使用恐吓、威胁、辱骂等不当语言或采用其他非法手段催收;不得频繁致电、发送短信骚扰无关第三人。”
《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强调,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合法、正当、必要,且不得过度处理,未经同意向第三方泄露借款人联系方式并实施催收,属于典型的违法行为。
最后我想说几句掏心窝的话:
逾期不可怕,谁还没个难处?但你要做的是积极沟通、制定还款计划,而不是逃避,同样,催收也不该变成一场心理战,金融机构有权利维护自身权益,但绝不能以践踏他人尊严为代价。
如果你正面临类似困扰,请记住三个动作:
✅ 第一,保留所有短信、通话记录、截图,这是维权的关键证据;
✅ 第二,主动联系贷款机构,说明情况,争取协商分期或延期;
✅ 第三,遇到违法催收,果断向监管部门投诉,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次逾期就崩塌,但也不能让某些人的“催收KPI”毁掉你生活的秩序。守信值得尊重,但人格尊严,更不容侵犯。
下次再收到那条“叮”响的短信,别慌,先看内容,再判性质,—冷静应对,依法维权,你不是孤军奋战。
分期贷款逾期了,真会天天收短信轰炸吗?别慌,先搞清这几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某天晚上刚躺下,手机“叮”一声——又来一条催收短信,“您已逾期第3天,请尽快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那一刻,...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