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贷款逾期两天就收到催收短信?别慌,先搞清楚这三件事!
明明记得还贷日快到了,特意留了钱准备转账,结果因为临时有事耽误了一两天,刚缓过神来手机“叮”一声——银行发来一条短信:“您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心里“咯噔”一下,瞬间紧张起来:这才两天啊...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私信我,语气里都带着点慌:“律师,我信用卡/网贷逾期了,平台发短信说要‘爆我通讯录’,还说什么‘联系家人朋友施压’,我是不是真的会被曝光?会不会影响到身边人?”
说实话,看到这种消息,谁心里不咯噔一下?但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法律人,我想先告诉你一句:别被吓住,很多话听着吓人,其实未必合法。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到底什么叫“爆通讯录”?它违法吗?我们又能怎么做?
所谓“爆通讯录”,其实就是指一些贷款机构或第三方催收公司在你逾期后,通过你手机授权过的通讯录权限,联系你的亲戚、朋友、同事,甚至邻居,告诉你欠钱不还的事,试图用“社会性压力”逼你还款。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比如你收到一条短信:“您亲友张某已严重逾期,请协助提醒还款,否则将通知更多联系人。”
再比如半夜接到陌生电话:“你是李某的同事吧?他借的钱快半年没还了,你们单位都知道了。”
这些操作,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社死”,从而乖乖还钱。
但问题是——他们真能这么做吗?
咱们得划重点了:
未经同意,不得随意联系第三方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你的通讯录属于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别人不能因为你欠钱,就拿去群发轰炸你亲朋好友。
不得骚扰、恐吓、侮辱他人
如果催收人员打电话给你妈说“你儿子是老赖”“再不还钱就上门贴大字报”,这就涉嫌侮辱、诽谤,甚至可能构成寻衅滋事。
不得泄露债务信息给无关第三人
即便你是真逾期了,也不代表全世界都有权知道,除非对方是你担保人或共同借款人,否则向陌生人透露你的欠款情况,就是侵犯隐私。
“爆通讯录”≠合法催收
合法催收只能针对债务人本人进行合理沟通,比如电话提醒、短信通知,一旦扩展到亲友圈,基本就已经越界了。
我之前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王因为创业失败,网贷逾期了两万多,刚开始平台只是发短信提醒,后来换了第三方催收公司,直接打给他前女友、现任上司,还发微信说:“你不还钱,我们就让你全公司都知道。”
结果呢?小王丢了工作,前女友报警称遭骚扰,公司HR也收到了“催债函”,最后我们起诉该催收公司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法院判决赔偿精神损失费8000元,并责令停止侵权行为。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你真欠钱,也不能任人羞辱,权利有边界,催收更不能变成“网络暴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
催收人员不得通过骚扰、恐吓、欺诈、威胁等不当手段开展催收活动;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方透露债务人信息。
这些不是摆设,而是你可以拿在手里的“盾牌”。
朋友们,我理解你现在可能正处在焦虑中——账单堆着,催收不断,压力山大,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冷静。
逾期本身是民事责任,不是犯罪,只要不是恶意逃废债,都有解决空间,你可以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分期、延期,甚至申请停息挂账。
面对“爆通讯录”的威胁,你要学会反击:
最后记住一句话:你可以暂时没钱,但不该失去尊严。
法律从不保护“完美受害人”,它保护的是每一个正在努力解决问题的人,别让催收的恐吓声,盖过了你内心的声音。
欠债要还,但请体面地还;被人追讨,也要有尊严地面对。
我是律师老陈,愿你在风雨中,依然能站稳脚跟。
逾期催收说要爆通讯录?别慌,先搞懂这三件事!,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有好几个朋友私信我,语气里都带着点慌:“律师,我信用卡/网贷逾期了,平台发短信说要‘爆我通讯录’,还说什么...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