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群发短信狂轰滥炸?别慌!律师教你三招应对!
网贷逾期遭遇短信轰炸?这些应对策略必须知道 "叮咚!"手机又响了,这已经是今天的第23条催收短信,小张看着屏幕上那些"老赖""不还钱就起诉"的字眼,手指微微发抖,网贷逾期后,这种群发短信轰炸成了许多...
某天早上刚醒,手机“叮叮叮”连着弹出七八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子女上学!”、“信用已全面冻结,再不还钱后果自负!”、“最后通牒!今日内未处理将上报公安系统!”……
看着这些措辞激烈、甚至带点恐吓意味的短信,心里一紧,血压都跟着上去了,可问题是,你只是暂时手头紧张,贷款晚还了几日,至于被这样轮番轰炸吗?更关键的是——他们这么干,到底合不合法?
今天咱就来好好唠一唠这个让人又气又怕的话题:贷款逾期后,催收乱发短信,到底违不违法?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催收短信都违法,但用威胁、侮辱、骚扰等方式频繁发送短信,绝对是踩了法律红线。
咱们老百姓借钱还钱,天经地义,平台有权催收,这没错,但权利得有边界,不能打着“催款”的旗号,干起精神压迫的勾当。
现实中,很多第三方催收公司为了尽快回款,手段五花八门。
这些行为,听着就让人窒息,本质上已经超出了“合理催收”的范畴,变成了变相骚扰甚至软暴力。
我们不妨设个底线思维:
✅合法的催收短信长什么样?客观、语气平和,“尊敬的客户,您名下的XX贷款已逾期3天,当前欠款金额为XXXX元,请您尽快处理,避免影响征信,如有疑问可致电客服XXX。”
——这是提醒,是告知,是合规动作。
❌违法的催收短信呢?
“再不还钱,明天就去你家贴大字报!”
“你老婆知道你在外面借这么多钱吗?”
“已向公安机关备案,涉嫌诈骗!”
——这种话术,不只是越界,简直是往枪口上撞。
重点来了:根据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等相关规定,催收必须尊重人格尊严、不得骚扰他人生活安宁、不得泄露个人隐私。
换句话说:你可以催,但不能“疯”催;可以提醒,但不能“吓”人。
2023年,浙江杭州一位张先生因疫情失业,信用卡逾期两个月,期间,他每天收到催收短信超过20条,部分短信写道:“您已被列入全国失信名单,子女不得就读重点学校”、“涉嫌恶意透支,警方即将上门”。
张先生不堪其扰,一度出现焦虑失眠,后来他将发信机构告上法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审理认为:催收方在明知对方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使用夸大、误导性言辞,且发送频率极高,构成对公民生活安宁权的侵犯,同时涉及虚假陈述,最终判决催收公司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并书面道歉。
这个案子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催收不是法外之地,情绪勒索也要付出代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第十三条
催收过程应文明规范,禁止使用恐吓、威胁、侮辱性语言,不得频繁联系借款人造成骚扰。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朋友们,逾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境中还要承受无休止的精神压迫,你要记住:
👉 欠债确实要还,但你的人格尊严和生活安宁同样受法律保护;
👉 面对频繁骚扰、威胁恐吓的短信,别忍气吞声,保留证据(截图、录音、通话记录),及时投诉或起诉;
👉 正规渠道包括:向银保监会、人民银行、消协举报,或直接委托律师发函制止;
👉 更重要的是,建立财务规划意识,量入为出,避免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催收可以理直气壮,但绝不该咄咄逼人,合法维权的路上,法律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如果你正在被催收短信折磨,不妨停下来问一句:
“你们催的是钱,还是我的尊严?”
这一问,或许就是你拿起法律武器的第一步。
某天早上刚醒,手机“叮叮叮”连着弹出七八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子女上学!”、“信用已...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