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某某人贷款逾期诈骗短信?别慌,先看懂这3个关键点!

金融债务4秒前1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你朋友张三贷款逾期未还,影响到你的信用’,还附了个链接让我点击查看,这是真的吗?会不会是骗子?”

说实话,这类短信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客户说起,它披着“友情提醒”的外衣,实则步步设套,专挑人心软、担心连累他人的弱点下手,今天我就掰开揉碎地跟你聊聊——这种“某某人贷款逾期”类短信到底怎么回事?怎么识别?万一不小心点了链接该怎么办?

收到某某人贷款逾期诈骗短信?别慌,先看懂这3个关键点!

咱们先说重点:99%的这类短信都是诈骗!正规金融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通知你“他人逾期影响你信用”,更不会让你点链接查详情。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个人信用信息属于高度敏感数据,受《个人信息保护法》严格保护,银行或网贷平台即便要催收,也必须走合法程序,不可能随便发条短信就告诉你“谁谁谁欠钱不还,连累你了”,这不仅是违规,更是严重的侵权行为。

他们提到的“影响你的信用”,纯属制造恐慌,除非你是担保人或共同借款人,否则别人借钱不还,根本不会动你芝麻信用的一根毫毛,这是基本的金融常识,可骗子就爱拿这个当幌子,让人一慌神就中招。

最危险的是那个“点击查看详情”的链接,一旦点进去,轻则跳转到仿冒官网,诱导你填写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重则直接在后台植入木马,偷走手机里的所有信息,我有个客户就是这么被转走了卡里两万八,等反应过来,钱早就被洗到境外账户了。

所以第一条建议送给你:凡是带链接、要求你输入个人信息的“逾期提醒”,一律删除!不点、不回、不信。

第二条建议:如果你真担心某个朋友借款牵连到你,最稳妥的方式是自己主动登录央行征信中心官网查自己的征信报告,或者去银行柜台咨询,只有你自己能查自己的信用记录,别人没法替你查,系统也不会自动“关联拖累”。

第三条:如果对方持续骚扰,甚至冒充公检法威胁你“协助调查”,立刻报警!这类行为已经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警方有责任介入处理。


以案说法

去年杭州有个真实案例:王女士收到一条短信,写着“您同事李某在某平台贷款5万元逾期,因你们曾合办过业务,您的征信已被标记异常,请点击链接解除风险”,她一时心急,点了链接,按提示输入了银行卡号和收到的验证码,结果不到十分钟,卡里6万元被分三笔转走。

警方追查发现,这个短信根本不是任何金融机构发的,而是犯罪团伙用伪基站模拟银行号码群发的,所谓“同事李某”,其实是随机填的名字,他们通过技术手段获取了王女士的部分社交信息(比如公司名称),让骗局看起来更真实,该团伙6人落网,被判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骗子越来越懂“心理战”,他们不再只靠低级话术,而是结合社会关系、职场背景,量身定制恐吓内容,让人防不胜防。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面对“某某人贷款逾期”这类诈骗短信,核心就一句话:情绪稳住,逻辑上线。
不要因为担心朋友、害怕牵连就乱了阵脚,真正的风险从来不在那条短信里,而在于你是否在慌乱中交出了自己的信息,记住三个动作:删掉短信、自查征信、遇诈报警。
这年头,比技术防护更重要的,是心理防线,你越冷静,骗子就越难得逞,下次再收到这种“为你好”的提醒,不妨冷笑一声:演得挺像,但本律师不吃这一套。

收到某某人贷款逾期诈骗短信?别慌,先看懂这3个关键点!,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不小心伤人了?轻伤和重伤的处理,差别大着呢!
« 上一篇11秒前
×
04
2025 10

收到某某人贷款逾期诈骗短信?别慌,先看懂这3个关键点!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你朋友张三贷款逾期未还,影响到你的信用’,还附了个链接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