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帮扶政策真能救急?老百姓到底得到了多少实惠?
最近几年,网贷逾期成了不少人的“心头病”,尤其是受疫情冲击后,很多人的收入骤减,还款压力陡增,为了缓解这一困境,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网贷逾期帮扶政策,比如延期还款、利息减免、征信保护等,但政策落地后,到底效果如何?真的帮到老百姓了吗?
政策初衷:缓解短期压力,避免“雪上加霜”
帮扶政策的本质是“救急不救穷”,主要针对因突发情况(如失业、疾病)导致短期还款困难的人群,银行和网贷平台被要求灵活调整还款方案,避免过度催收,甚至允许部分借款人申请“停息挂账”,也就是暂时不还本金,只还部分利息。
但问题来了——政策虽好,执行却未必到位。有些平台表面上响应政策,实际操作中却设置重重门槛,比如要求提供“极端困难证明”,或者拖延审批时间,导致很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挡在门外。
现实困境:政策落地难,部分人“望梅止渴”
有借款人反映,申请延期还款时,客服态度敷衍,甚至暗示“政策只是走个形式”,更糟的是,有些平台虽然同意延期,但逾期记录仍被上报征信,导致借款人后续贷款、就业受影响。
“帮扶政策不能光看文件,关键要看执行。”一位金融从业者坦言,部分中小网贷机构资金链紧张,根本无力承担长期减免,最终只能变相提高其他借款人的利率来填补缺口,形成恶性循环。
征信保护:双刃剑,用好了是救命,用不好是陷阱
政策明确要求,对因客观原因逾期的借款人,可申请“征信修复”,但现实中,很多人因不了解流程,错过了申诉期,导致信用受损,更有人误以为“帮扶政策=不用还钱”,结果债务越滚越大,最终面临法律诉讼。
“帮扶不是放纵,合理负债才是关键。”法律专家提醒,政策的本意是给借款人缓冲期,而非彻底免除债务,如果滥用政策,反而可能陷入更深的财务危机。
建议参考:
- 主动沟通:如果确实遇到困难,尽早联系平台说明情况,争取协商方案,避免被动逾期。
- 保留证据:如因疫情、失业等原因逾期,保存相关证明(如离职证明、医疗记录),便于申请征信修复。
- 警惕“反催收”陷阱:市场上有些中介宣称“包消除逾期”,实则是诈骗,切勿轻信。
相关法条:
- 《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允许银行与借款人协商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
-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16条: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为5年,但信息主体有权提出异议。
- 《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群体给予信贷支持。
小编总结:
网贷逾期帮扶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仍是难题,对于借款人来说,既要学会用政策保护自己,也要理性对待债务,避免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政策是工具,不是救命稻草,真正的解药永远是量入为出、合理规划财务。
网贷逾期帮扶政策真能救急?老百姓到底得到了多少实惠?,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