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别再被隐形收费坑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借了笔钱,说好利率不高,结果还的时候发现越还越多;或者办了张信用卡,账单日一到,明明没刷几次卡,却莫名其妙多出一笔“利息”?更离谱的是,有些网贷平台写着“日息万五”,看起来挺低,...
年底一算账,发现自己工资单上被扣了不少税,结果朋友却说“哎我退了几千块”,你一脸懵——等等,缴的税还能退?到底退多少?怎么算?是不是我也能退?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退税怎么算?
先说结论:退税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多退少补的“年终结算”,你平时预缴的税,可能比实际该交的多,也可能少,等到年度汇算清缴时,税务系统会重新算一笔总账,多交的,国家就还你;少交的,你就得补上。
那具体是怎么算的呢?四个步骤:
第一步:算总收入
把你在这一年内所有的收入都加起来,包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这些属于“综合所得”的部分,注意哦,像偶然所得(比如中奖)、经营所得这些是不参与这个退税计算的。
第二步:减去免税部分和专项扣除
先从总收入里减掉基本减除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征点”5000元/月,全年就是6万,然后再减掉你实际缴纳的“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这部分是实打实能抵税的。
第三步:再减专项附加扣除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最能“省钱”的部分!包括:
如果你有孩子在上学、自己在读研、还在还房贷、又要养父母……恭喜你,这一项能帮你省下一大笔税!
第四步:算应纳税所得额,再套税率表
用前面算出的金额,对照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算出你全年应缴的个税,再对比你这一年单位已经代扣代缴了多少税。如果代缴的多,差额就是你能退的钱;如果代缴的少,那你得补。
举个例子:小王年收入18万,三险一金全年扣了2万,有一个孩子上小学,还在还首套房贷,父母年满60岁且他是独生子女,他全年已预缴个税8000元。
我们来帮他算一下:
应纳税所得额5.2万,对应税率10%,速算扣除数2520,应缴个税:5.2万×10% - 2520 =2680元
但他已经预缴了8000元,所以能退:8000 - 2680 =5320元
看到没?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能退几千甚至上万的原因。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如实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很多人以为“反正单位没让我填,我就懒得报”,结果白白错过了退税机会,这些信息你自己通过“个人所得税”APP就能填报,操作简单,几分钟搞定。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一年换了好几份工作,每家单位都按“累计预扣法”从头开始算你的起征点,可能导致你前期缴税偏多,最终汇算时也能退一笔。
所以啊,别觉得退税是“占便宜”,它其实是你自己的钱回来了。不是国家发福利,是你本来就该拿回来的。
张先生是一名程序员,2023年跳槽两次,年收入22万,公司每个月都正常扣税,他也没多想,年底朋友提醒他去查查退税,他才打开个税APP。
一查吓一跳:系统提示可申请退税7800元!原来,因为他换工作,两家公司都从1月开始累计扣除5000元/月,导致前半年预扣税过高,再加上他没填报孩子的教育和房贷扣除,系统默认按最低标准算。
他赶紧补填了专项附加扣除,重新提交汇算,三天后,7800元到账。
他说:“要不是朋友提了一句,我真不知道自己‘多交’了这么多税,现在才知道,原来个税不是单位说了算,最终还得自己核一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
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第十一条明确:
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有扣缴义务人的,由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税款;需要办理汇算清缴的,应当在取得所得的次年三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内办理汇算清缴。
退税不是“能不能退”的问题,而是“你会不会算”的问题,很多人误以为工资税是单位定的、铁板钉钉,其实不然。个税改革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税务的“第一责任人”。
记住三句话:
别再让该退的钱躺在国库里睡大觉,花十分钟,打开个税APP,查一查、填一填、算一算,说不定,下一笔“意外之财”,就是你自己本来就应该拿到的钱。
退税怎么算?答案不在别人嘴里,而在你自己的申报表里。
退税怎么算?搞懂这几点,别让钱白白溜走!,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年底一算账,发现自己工资单上被扣了不少税,结果朋友却说“哎我退了几千块”,你一脸懵——等等,缴的税还能退?到底...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