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起 “催收社保缴费”引起的后果和效果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声明,自2025年9月1日起,劳资双方协商或者劳方单方面放弃社保缴费的协议都视为无效。因为用人单位不给上社保而被迫辞职的员工,可以要求企业进行经济补偿。
最高院做出这样的姿态,目的是增加2025年社保基金的收入。2024年全国社保基金收入11.89万亿元,支出11.99万亿元,出现了现金流赤字(1000亿的窟窿)。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这个现金流赤字一定会变大。现金流赤字会逐步吃掉社保基金现有的资金池。

加大催收社保缴费力度,除了增加社保基金收入,还会引起其它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猜测一下。
第一、打击企业不良盈利手段,淘汰靠压榨员工存活的下流企业,把下流企业踢出市场,腾出的市场空间给正规企业。这点类似于我们经常听到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说法。
第二、一部分企业,开始清退部分正式员工,以小时工方式聘用员工,用这种方式逃避社保缴费。这正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第三、有些缺德企业以后会降低新员工的工资,达到企业人员成本支出不变的目的,控制成本对每个企业都很重要。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政府对租房收入征税,房东会把成本加在租金里,还是租客承担,道理是一样的。

第四、迫使一些企业提高招聘员工的素质要求。原来一些能力低下的人,还可以用不交社保为诱饵,引诱企业雇佣自己。9月1日后,这个“优势”就没了,既然肯定要交社保,那就换个能力高一些的人吧。淘汰落后的人口,把有限的工作岗位给能力更好的人口,有利于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不过,低能力人口也要吃饭,会产生新问题。

第五、基于第四点,企业可能会更倾向于聘用有头脑、有见识、有想法的年轻人,而不是把职位给低能类型的中老年人,刺激了年轻人就业,同时也刺激了中老年人失业。年轻人消费的胆子更大些,同样的一个岗位,用消费欲望强的人替代存钱欲望强的人,的确是有利于消费。
上面是推断近期会出现的反应,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催收社保缴费,扩大社保覆盖人群,帮助大家免除后顾之忧,进而刺激大家放心消费,甚至提高生育率”。
我个人不太认同上面的说法(非完全否认),下面说说原因。
首先、催收社保缴费,会把一些不良企业踢出市场,企业倒闭或者减员增效,那么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导致一部分低能人口失业,这类人群的消费能力会变得更低。虽说倒闭的企业腾出来的市场可以给正规企业,但是正规企业不一定会因此而增加雇佣人数,只是把更多的活儿摊派给员工干,而且不涨工资,刺激消费目的落空。
其次、为了控制成本,有些企业干脆降低新进员工的工资,如果大量企业这么干,会导致市场上行业工资普遍降低,对消费起到反向作用。至于干脆辞掉一部分员工,改为聘用小时工的方法,则员工工资就变得更低了。
再次、就每个个体(非整体)而言,“有社保”和“消费欲望上升”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这更像一个性格和心理学问题。有社保敢消费,没有社保也敢消费,年轻人里有一部分就是这种人,他们不想以后如何如何,先把眼前过好。消费贷曾经在一部分年轻人里泛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因素会抵消掉一部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带来的正面影响。
最后,对于提高生育率这个作用,呵呵,别做梦了,混到“去不交社保的公司上班”这样的地步,工资低肯定是普遍现象。在高收入群体是少数人的情况下,想提高生育率,只有给生育行为很高的补贴,才能实现。按照中国现阶段的中位数工资和养娃成本,每个孩子每月补贴2000元,以后每年根据CPI往上调整,一直补贴到18岁,会起到作用。
以上是我对“新政”的看法,大家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