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拉字在法律文书中总是写不好?律师教你避开三大误区
引言:被忽视的“拉”字,藏着法律人的基本功 在法律文书中,一个看似简单的“拉”字(如“拉扯”“拉拽”“拉拢”),常因用法不当引发歧义,曾有案件因协议中“拉拢客户”表述模糊,导致双方对“正当商业竞争”...
在法律文书中,"震撼"绝非普通形容词——它是情感砝码与事实杠杆的结合体,当辩护词里出现"本案证据链条的断裂足以震撼司法公正根基",或公诉方强调"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震撼性冲击",这个词瞬间成为撬动裁判者心证的支点。
专业内核:
慎用红线:
• 避免在事实陈述中滥用(如"震撼的天气"会削弱专业度);
• 刑事辩护中多用"震撼性疑问"而非"震撼性指控",防止立场错位。
2021年某贪腐案庭审中,辩护人反复强调:"公诉方出示的账目差异仅3.7万元,却以'震撼社会'作为量刑建议依据,这本身是对比例原则的震撼性背离。"法官最终在判决书中采纳该表述,将"社会影响"从量刑情节中剔除。
战术解析:
《刑事诉讼法》第55条(证据确实充分标准)与"震撼"的隐秘关联:
当辩方主张"全案证据无法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震撼性高度",实质是在援引该条对证明标准的刚性要求,类似表述在死刑案件证据审查中尤为常见。
最后忠告:法律文书中的"震撼",应当像手术刀上的反光——既照亮症结,又不露锋芒。
为什么震撼这个词在法律文书中能掀起惊涛骇浪?,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震撼"在法律语境中的千钧之力 在法律文书中,"震撼"绝非普通形容词——它是情感砝码与事实杠杆的结合体,当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