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就慌了?小心这是披着催收外衣的诈骗陷阱!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紧跟着心跳加速,脑子里瞬间闪过“完了,是不是我哪笔忘了还?”甚至有人立马点开链接...
说实话,这几年我见得太多了——有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工资被拖欠;有人信誓旦地投了项目,结果血本无归;还有人签了合同,对方转头就玩消失,表面上看是“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可背后藏着的,往往是打着正规旗号、实则干着诈骗勾当的“影子公司”。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民事纠纷吗?”
但我要告诉你:当一家公司从成立之初就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假承诺诱骗你掏钱或投入劳动,这就不是简单的违约,而是货真价实的诈骗。

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清楚:怎么判断一家公司是不是在诈骗?发现后该向谁举报?证据怎么留?流程怎么走?一步步来,别慌。
先划重点:不是所有赖账都叫诈骗,但有预谋的欺骗,一定逃不过法律的火眼金睛。
举个典型例子:
这些都不是“经营失败”,而是典型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这正是《刑法》里“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的核心要件。
别一上来就冲去报警,警察叔叔也会问你:“你有证据吗?” 冷静点,按步骤来:
记住一句话:没有证据的控诉,就像没有子弹的枪。
根据情况不同,你可以选择以下几种途径:
| 情况 | 举报渠道 |
|---|---|
| 涉及金额大、明显骗钱跑路 | 公安机关经侦大队(涉嫌合同诈骗、集资诈骗) |
|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 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平台投诉) |
| 拖欠工资、虚假招聘 | 劳动监察大队+ 申请劳动仲裁 |
| 涉嫌非法集资、P2P骗局 | 当地金融办或银保监会地方分局 |
建议:先去公安局经侦报案,如果警方认为不构成刑事犯罪,再转向其他行政投诉渠道。
别写成“我感觉他们骗我”这种情绪化表达,你要写的是:
格式不用花哨,但逻辑必须清楚,最好打印出来,签字按手印,显得更正式。
去年,有个姑娘来找我,她在一家“跨境电商孵化公司”交了2.8万加盟费,对方承诺“全程托管、包教包会、三个月回本”,结果半年过去了,店铺根本没人运营,客服也联系不上。
她一开始只想退钱,可对方说“合同写了不退款”,她不甘心,找到我。
我们调取了他们的工商信息,发现注册地址是虚假的,实际办公地是个共享工位;又查到他们在全国有二十多个类似投诉,收款账户还是个人卡。
我帮她整理材料报了警,三个月后,警方立案,以合同诈骗罪将实际控制人抓获,原来这伙人专门注册空壳公司,靠话术收割“小白创业者”,涉案金额超300万。
这个案子最后追回了部分资金,主犯被判了六年半。
你看,如果她当时只是默默吃哑巴亏,骗子就会继续骗下一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撤销。
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你维权的“尚方宝剑”。
我知道,面对一家“正规注册”的公司,普通人容易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太天真?”“会不会是我理解错了?”
但我想说:你的直觉往往是对的。
当一家公司从头到尾都在画饼、拖延、回避问题,甚至玩失踪,那就不是你错了,是他们在违法。
举报不是“报复”,而是阻止更多人受害的正义之举,每一起成功的举报,都可能切断一条诈骗产业链。
请记住这三点: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法律不会替沉默的人说话,但一定会为勇敢站出来的人撑腰。
你往前走一步,黑暗就退一步。
别等,现在就开始收集证据,明天就去举报。
你保护的,不只是自己的钱包,还有这个社会的最后一道底线。
说实话,这几年我见得太多了——有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工资被拖欠;有人信誓旦地投了项目,结果血本无归;还有人签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