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上遭遇无良律师?法庭帮忙追回3000元!
“谢谢汪法官,我终于拿回被骗的钱了!”周一一大早,16岁的小林便兴冲冲的来到烈山法庭向负责人汪洪报告好消息。
【案情回顾】
少年轻信“网络律师”预付服务费陷入骗局
今年4月,小林因追讨朋友借款未果后欲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考虑到借款的事情母亲不知情,去打官司害怕母亲责备,遂想找律师代理自己诉讼。在社交媒体上,他接触到一名自称“专业律师”的网友,对方承诺“包赢官司”并以“预付法律服务费”为由诱使其转账三千余元。该“律师”仅帮小林写了一份诉状递交网上立案后就随之失联。当小林察觉异常要求退款时,对方竟将其拉黑。无助之下,小林想到了承办自己借款案件的法官,遂向其求援。
【办理过程】
法庭启动“特事特办”服务费追回破解困境
虽然小林的“服务费骗局”属于借款案件的旁支环节,但承办法官深知这3000多元不仅关乎金钱,更关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立即决定“特事特办”帮助这名受骗小伙。法官结合小林与该“律师”的聊天记录,发现该“律师”仅仅写了一份诉状便收取三千余元的费用,并不符合行业收费标准。小林系限制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该“律师”收取小林服务费的行为未经小林监护人的同意、追认,也属无效。法官告知小林,可以让无良“律师”退还高昂的法律服务费用,如该“律师”不将服务费退还,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投诉,确有必要的话可向公安机关报案处理。经汪法官的多次指导,该“律师”迫于压力将3000元退还了小林。
【法官提醒】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追认。这就意味着,像本案中小林网上支付服务费且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依法能够追回一定比例的款项。“亡羊补牢”固然重要,但“未雨绸缪”更为关键。各位家长要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多关注孩子的娱乐和消费行为,正确引导孩子甄别网上的各类信息。
日常生活中,许多网络平台上入驻了众多的法律从业者,为大家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鱼目混珠之辈,利用民众法律意识薄弱的特点实施诈骗,为避免民众落入“网上律师”骗局陷阱,法院提醒:
1、优先选择线下正规律所的律师或熟人推荐的律师,实地查看律所感受法律服务更为可靠。可以使用官方认证的律师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对律师资质有一定的审核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骗风险。
2、核实律师身份可通过律师协会官网查询律师信息,查看是否有该律师的注册记录和相关资质,包括律师姓名、执业证号、所在律所等信息。正规律所一般在司法行政部门有备案登记,可向当地司法行政部门核实律所的合法性和信誉情况。
3、正规的律师服务收费通常有明确的标准和流程,可参考当地律师收费指导标准谨慎甄别,一般不会要求在未签订正式合同或未开展实质工作之前支付大量费用。对于要求以现金、私下转账等非正规途径支付费用的情况要坚决拒绝,尽量通过律所对公账户转账,并要求开具合法有效的发票。
4、专业的律师在初次沟通时,通常会详细询问案件情况,而不是急于谈费用或承诺结果。如果对方只是泛泛而谈,未深入了解案件关键信息就大包大揽,很可能是诈骗分子。注意律师的沟通方式和专业素养,如语言表达是否规范、逻辑是否清晰,对法律条款的引用是否准确等。若发现对方回答问题含糊不清、回避关键问题,要提高警惕。
文/姚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