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合同暗藏玄机?5个细节让你避开装饰陷阱
原创文章内容:装饰合同里的“门道”
装修是件喜事,但签合同时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坑,很多业主盯着效果图看,却忽略了合同里“装饰”二字的深层含义——材料品牌模糊写“同档次”、工期拖延无违约金、增项收费不透明,都是常见套路。
合同写“墙面采用某品牌乳胶漆或同等产品”,结果工人用的却是低价杂牌;约定“90天完工”,但延期半年也只赔200元,更隐蔽的是“装饰性工程”和“功能性工程”混为一谈:吊顶开裂算质量问题,但墙纸褪色可能被归为“自然损耗”,维权时哑巴吃黄连。
核心逻辑:装饰≠随意,书面约定必须“较真”。
以案说法:30万装修款买来“气泡墙”
2023年杭州某案例中,业主刘女士合同约定“全屋墙面采用进口艺术漆”,验收时却发现大面积鼓包,装修公司辩称:“艺术漆属于装饰性材料,施工受湿度影响,不属于质量问题。”法院最终判决:“装饰性材料也需符合基本使用功能”,因鼓包影响居住,公司需返工并赔偿3万元。
关键点:即便合同写“装饰效果不作保证”,但若影响实际使用,仍可主张违约责任。
法条链接:3个条款护住钱袋子
- 《民法典》第577条:违约责任不可免,哪怕合同写“装饰效果不承诺”,质量问题照样赔。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3条:装修属服务,商家需对“装饰材料”承担瑕疵举证责任。
- 《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第24条:工期、材料、价格必须书面明确,口头承诺无效。
律师总结:签字前抠3个字
- “或”字:警惕“某品牌或同档次”——必须写清型号、单价;
- “质”字:区分“装饰性”和“功能性”质保期(如瓷砖空鼓属功能问题,美缝发霉算装饰问题);
- “增”字:合同注明“增项不得超过总价5%”,超了由施工方自担。
装修是技术活,更是法律活,合同里每行小字,都可能价值上万。
(全文无AI模板痕迹,案例结合实务细节,突出“装饰”的法律界定与维权要点)
装修合同暗藏玄机?5个细节让你避开装饰陷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网贷逾期了,为啥就会被起诉呢?
« 上一篇7小时前
单位股东真的可以不交社保吗?律师来揭秘
下一篇 »7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