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打老赖有用吗?暴力催收真能解决问题吗?
好心借出去的钱,说好一个月还,结果拖了半年、一年,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也找不着,一怒之下,有人就想“动点手段”——上门堵人、砸门、发威胁信息,甚至扬言“不还钱就让你好看”,于是问题来了:借钱不还,打...
最近刷短视频,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画面——某位主播情绪激动地站在镜头前,一张张翻出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甚至把对方的身份证照片都打码贴出来,一边念名字一边控诉:“某某某,借我三万块整整两年,电话不接、信息不回,今天我发誓要让你社死!”
这种“公开处刑”式的讨债方式,最近在直播圈越来越常见,有人觉得大快人心,说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也有人担心,这到底是维权还是侵权?作为常年处理民间借贷纠纷的律师,我想认真跟大家聊一聊:当你被老赖坑了钱,能不能靠“曝光”来出气?这条路走得通吗?又会不会把自己搭进去?

先说现实:很多人走法律程序,不是不想,而是太难。
起诉要时间——立案、排期、开庭、判决,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一年半载;
执行更难——就算赢了官司,对方名下没房没车没存款,法院也只能出个“终本裁定”,俗称“法律白条”;
再加上证据不足、对方玩失踪……普通人耗不起这个精力和成本。
一些人转向了流量战场,他们发现,只要内容够“炸”,一条视频就能上百万播放,评论区瞬间变成“审判现场”,舆论压力之下,有些老赖真的会主动联系还款。
但问题来了:用舆论逼债,是正义的伸张,还是以暴制暴?
去年我代理过一个案子,挺典型。
一位情感类女主播阿琳(化名),在直播间实名曝光前男友拖欠5万元借款,并发布了两人的微信聊天记录、语音片段,还配上“人渣”“骗子”等强烈措辞,视频爆火,前男友公司收到大量投诉电话,最后迫于压力还了3万,提出分期付清余款。
本以为事情告一段落,结果三个月后,阿琳收到了法院传票——前男友反告她侵犯名誉权,理由是:部分聊天记录被剪辑断章取义,且其中涉及两人恋爱隐私的内容未经同意公开,造成其社会评价严重降低,被迫辞职。
法院最终认定:阿琳确实存在维权行为,但手段超出必要限度,虽然借款事实成立,但她公开传播的信息包含与债务无关的私人生活细节,且使用侮辱性语言,构成对他人人格权的侵害,判决赔偿精神抚慰金8000元,并在账号首页发布道歉声明7天。
你看,原本是受害者,却因为“用力过猛”,反成被告。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下几点必须清楚:
《民法典》第1024条: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 即便对方是老赖,你也不能称呼其为“人渣”“畜生”等带有贬损性质的词汇。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泄露、公开他人私密信息。
→ 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号、家庭住址、亲密对话、病历、财务明细等。
《民事诉讼法》第67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 意思是,你想追债,最有效的武器不是热搜,而是借条、转账凭证、催收记录这些“硬证据”。
《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侮辱罪、诽谤罪。
→ 注意,“公然”二字很关键——发到网上,就是典型的“公然”。
所以你看,法律支持你讨债,但从不鼓励你“网络审判”。
我理解每一个被欠钱不还的人心中的愤怒,那种被背叛、被无视的感觉,像钝刀子割肉,日日夜夜折磨着信任和尊严。
但请记住:合法的债权,不怕慢,只怕乱来。
真正聪明的维权方式,是冷静收集证据,及时发送书面催告函,必要时果断起诉,并申请财产保全,如果对方确无履行能力,也可以通过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等方式持续施压。
而“曝光”这件事,不是不能做,而是要讲究方式和尺度:
最好的曝光,不是让对方“社死”,而是让公众看到:即使身处困境,我也选择体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这不仅是在保护自己不越界,也是在守护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规则底线——我们反对老赖,但我们更不能变成另一种恶。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老赖借钱不还,主播曝光能解决问题吗?法律红线在哪?,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们看得见、信得过的方式实现。
别让一时的情绪,烧掉了你本该赢的那场官司。
最近刷短视频,你有没有刷到过这样的画面——某位主播情绪激动地站在镜头前,一张张翻出聊天记录、转账截图,甚至把对...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