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真能当老赖?法律底线在哪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见面装傻充愣,最后干脆说“我没钱,你能拿我咋办?”——这种时候,很多人心里憋屈又无奈,甚至开始怀疑...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糟心事?好心借出去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结果对方拖着不还,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见不着,你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人家倒好,日子照过,车照样开,朋友圈晒旅游、晒美食,就是不提还钱的事。
这时候,有人就想出“狠招”了——拿个大喇叭,站到对方楼下,循环播放:“某某某欠钱不还,老赖!赶紧还钱!”配上一段自编“老赖歌”,节奏感强,押韵上口,街坊邻居全听见了,有人说这招真灵,三天就还了;也有人说,反被对方告了侵犯名誉权,赔了一笔钱。

那问题来了:用大喇叭喊老赖,到底行不行?是维权还是违法?
咱们今天就掰扯清楚这件事。
我完全理解那种被拖欠的愤怒,借钱时称兄道弟,还钱时翻脸不认,换谁都不好受,尤其是一些亲戚、朋友之间的小额借款,没打借条,没留证据,想走法律程序都觉得麻烦,索性想“以暴制暴”——用舆论施压。
但现实是,情绪宣泄代替不了法律程序,社会性惩罚也不等于合法救济。
你拿着喇叭在小区里喊,哪怕说的都是事实——“张三欠李四两万块三年没还”——这行为本身就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的侵犯,别忘了,即使对方是“老赖”,他依然是法律保护的公民,拥有基本人格尊严。
更关键的是,你公开传播的信息是否准确?有没有夸大?有没有误导公众?比如你说“全家都是老赖”,这就明显超出了事实范围,属于侮辱性言论,法院很可能认定你侵权。
去年浙江有个案子特别典型,王女士借给邻居5万元,约定一年还清,结果到期后对方各种推脱,她气不过,连续三天在小区门口用扩音器广播:“李某某借钱不还,人品败坏,大家小心!”还编了句顺口溜:“借钱时候笑嘻嘻,还钱时候装失忆。”
结果李某某一纸诉状把她告上法庭,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怎么判的?
支持!
理由很明确:虽然债务属实,但王女士采取公开羞辱方式,传播范围广,内容带有贬损人格的表述,已超出合理催收范畴,构成对李某某名誉权的侵害,最终判决王女士在小区公告栏张贴道歉信,并赔偿精神抚慰金8000元。
你看,本想讨债,反倒赔钱又丢脸。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以下几点必须牢记:
简单说:你可以追债,但不能“审判”;你可以提醒,但不能“定罪”。
说实话,我也希望社会对“老赖”零容忍,但真正的正义,不是靠街头呐喊建立的,而是靠制度和规则守护的。
你想让对方还钱,最有力的“大喇叭”,其实是法院的判决书。
最响亮的“老赖歌”,其实是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的信用惩戒。
我的建议很明确:
合法的手段,才能赢得彻底的胜利。
一时的情绪发泄,可能让你从受害者变成被告。
别让愤怒蒙蔽了理智,也别让维权变成了违法。
真正的强者,不是嗓门最大的那个,而是手里握着法律武器、步步为营的那个。
你若坚持正义,法律自会为你发声。
那才是这个时代,最响亮的“老赖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糟心事?好心借出去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结果对方拖着不还,电话不接,微信拉黑,人影都见不着...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