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押是什么意思?一文读懂质押的法律内涵与风险防范
质押到底是什么意思? 质押是一种担保方式,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 押东西借钱”——你把某样东西(比如车子、股票、珠宝)交给债主作为担保,如果还不上钱,债...
质押物提存是指在质押关系中,当出现特定情形,质权人无法正常接受或保管质押物时,出质人将质押物提交给提存机关,从而消灭出质人与质权人之间相应质押债务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
在质押法律关系里,质押物通常由质权人占有。现实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导致质权人无法或不适宜继续占有质押物,此时就会涉及质押物提存。
从法律依据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可能会引发质押物提存。例如,质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质押物返还。假设债务人已经履行了债务,按照约定质权人应返还质押物,但质权人却拒绝,这种情况下出质人就可以将质押物提存。
还有一种情况是质权人下落不明。当质权人不知去向,出质人无法向其返还质押物时,为了避免自身的责任风险,也可以选择将质押物提存。质权人死亡未确定继承人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未确定监护人等情况,同样会使得出质人难以正常履行相关义务,进而可以采取提存措施。
质押物提存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对于出质人而言,一旦将质押物提存,就意味着其已经履行了相应的交付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继续保管质押物等相关责任。对于质权人来说,提存期间质押物的风险就转移到了质权人身上。而且提存费用一般由质权人承担。同时,提存机关会对提存的质押物进行妥善保管,以确保其价值不受损害。当质权人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从提存机关领取质押物。
质押物提存是一项保障质押关系各方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二十五条
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出质给债权人占有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动产优先受偿。
前款规定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交付的动产为质押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四百四十条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权利可以出质:
(一)汇票、本票、支票;
(二)债券、存款单;
(三)仓单、提单;
(四)可以转让的基金份额、股权;
(五)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
(六)现有的以及将有的应收账款;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出质的其他财产权利。
本文来源:https://www.falvce.com法律解析: 质押物提存是指在质押关系中,当出现特定情形,质权人无法正常接受或保管质押物时,出质人将质押物提...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