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赢了官司为啥还得还钱?东莞这起胜诉不还案给你讲透真相!

金融债务36秒前1

“打赢官司就万事大吉,对方必须乖乖还钱?”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最近东莞一起“老赖借钱不还却胜诉”的案子,在朋友圈炸开了锅——有人拍手叫好,说法院公正;也有人一头雾水:都胜诉了,怎么还在追债?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法律玄机。

先别急着下结论,听我慢慢说。

老赖赢了官司为啥还得还钱?东莞这起胜诉不还案给你讲透真相!

这事儿得从一张借条说起,张某和李某是多年朋友,2021年李某因生意周转,向张某借了25万元,写了借条,约定了利息和还款时间,可到了期限,李某一拖再拖,最后干脆玩失踪,张某无奈起诉到法院,证据齐全、借条清晰、转账记录完整,法院一审判决:李某偿还本金加利息,共计31万多元。

结果你猜怎么着?李某不服,提起上诉,理由是“这笔钱其实是投资款,不是借款”,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也就是“你情我愿借”的意思),仅凭转账记录和单方面陈述,不足以认定借贷关系成立,改判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也就是说,李某“胜诉”了。

看到这儿,不少人懵了:这不是典型的“老赖胜诉”吗?难道以后借钱都不用还了?

别慌,重点来了!

胜诉≠不用还钱,法律认的是事实,不是“技术性胜利”

很多人误解,以为“法院判我赢,我就啥都不用管了”,其实大错特错,李某虽然在一审败诉、二审翻盘,但这并不等于他真的“清白”了,法院只是说:“你张某举证不足,这次我不支持你还钱。”但没说“李某就没拿这25万”。

换句话说,钱还是被李某拿了,只是张某没把“它是借款”这件事说清楚,这就像你被人偷了手机,警察说:“你没监控视频,没法立案。” 难道小偷就能光明正大拿着你的手机上街溜达?

李某所谓的“胜诉”,只是利用了法律程序上的举证责任规则,钻了个空子,但从道德和事实层面,他依然是那个拿了别人钱不还的人。


📚 以案说法:为什么“老赖能赢官司”?

这个案子最值得警惕的地方在于:它暴露了很多普通人在民间借贷中的致命盲区——重感情、轻证据

张某和李某是朋友,当初转账时没写清楚用途,聊天记录也没明确说是“借款”,甚至口头约定“等赚了钱就还”,这些在法律上都属于“模糊地带”,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张某要主张是借款,就必须拿出足够证据,一旦证据链断裂,哪怕事实是真的,法院也只能依法裁判。

这不是法律偏袒老赖,而是法律必须建立在可验证的事实之上,情感不能代替证据,信任也不能替代合同。

这个案子也提醒我们:打官司不是讲道理,而是拼证据,你以为的“天经地义”,在法庭上可能一文不值,除非你能“证得出来”。


⚖️ 法条链接:关键在哪几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 明确了借贷关系的基本定义,但前提是“合同成立”。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六条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其他债务或投资等,原告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
    → 这就是本案的关键!光有转账,不够!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 俗称“谁告谁举证”,张某败就败在这儿。


✍️ 律师总结:别让“信任”变成“风险”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见过太多像张某这样的当事人——心软、讲义气、觉得“写借条伤感情”,可一旦出事,感情归感情,法律只看证据。

这起东莞案件给我们敲响三记警钟:

第一,借钱一定要签书面借条,写清金额、用途、利息、还款时间,最好双方签字按手印。

第二,转账务必备注“借款”,避免日后被说成“赠与”或“投资”。

第三,保留所有沟通记录,微信、短信、录音,关键时刻都能救命。

法律从不保护“马大哈式的好人”,真正的善良,是既愿意帮人,也能保护自己,别等到输了官司才后悔:“我当时要是……就好了。”

你可以相信人性,但必须防范风险。
一场胜诉,不该成为老赖的护身符;一次教训,也不该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的开端。

借钱之前多一步,胜过事后跑十趟。
法律不缺席,但前提是你先到场。

老赖赢了官司为啥还得还钱?东莞这起胜诉不还案给你讲透真相!,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积木盒子贷款逾期了怎么办?催收来了怎么应对?
« 上一篇4分钟前
×
23
2025 11

老赖赢了官司为啥还得还钱?东莞这起胜诉不还案给你讲透真相!

“打赢官司就万事大吉,对方必须乖乖还钱?”听起来挺有道理,可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最近东莞一起“老赖借钱不还却胜...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