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借钱不还装失联?别慌,三招教你把钱追回来!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亲戚朋友开口借钱,碍于情面点了头,结果对方转头就玩消失,电话不接、微信拉黑,连上门讨债都吃闭门羹,更气人的是,这还是“夫妻档”联手演戏:一个唱红脸说“手头紧”,一个装白脸说“...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口就是“兄弟,周转一下”,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个月变三个月,三个月拖成三年,微信不回、电话拉黑,最后人影都找不着?更离谱的是,这人还能朋友圈晒旅游、晒新车、晒孩子满月宴,活得比谁都滋润,你说气不气?
这不是个例,而是越来越普遍的“社交型老赖”现象,他们不是没钱,而是“选择性失忆”;不是还不起,而是“不想还”,更可恨的是,这些人往往不是只欠一个人,而是同时向亲戚、同事、同学甚至邻居借钱,搞“资金池式借贷”,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墙塌了,人跑了。

面对这种“情感绑架+信用透支”的行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忍、是退、是自我安慰:“算了,几万块而已,别伤感情。”但你知道吗?这种“息事宁人”的态度,恰恰助长了老赖的嚣张气焰,你以为你是在宽容,其实你是在纵容恶意逃债。
那到底该怎么办?别急,作为处理过上百起民间借贷纠纷的律师,我给你三个实打实的建议,帮你把血汗钱拿回来:
第一招:证据闭环,现在就开始补!
很多人吃亏就吃在“讲情义不立字据”,微信聊天说“借两万”,转账备注写“生活费”,结果打官司时对方一句“这是赠与”就能把你驳得哑口无言。
没有书面借条 + 转账凭证 + 明确借款用途 = 你的钱大概率要不回来。
如果你还没起诉,立刻做三件事:
第二招:施压要讲究策略,别一上来就撕破脸
直接上门堵人、微信群里曝光?大错特错!这样不仅可能侵犯对方隐私,还可能被反咬一口“名誉侵权”。
正确做法是“软硬兼施”:
人性都是欺软怕硬的,很多老赖就怕“闹大”,你越冷静专业,他越心虚。
第三招:该起诉就起诉,别怕麻烦
有人问:“一万块钱也值得打官司?”我告诉你:值得!
因为你不追,他就知道“这个人好欺负”,下次还会骗你,甚至骗你身边的人,而且现在法院有小额诉讼程序,事实清楚的案子,从立案到判决最快一个月,诉讼费也就几十块,胜诉后由败诉方承担。
更重要的是,一旦判决生效,你可以:
这些可不是吓唬人的,是真能落地的法律武器。
以案说法: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被大学室友借走8.6万元,说是创业开奶茶店,结果钱到账第二天,对方就买了辆二手宝马,小李催了半年,对方一直说“快了快了”,后来在我指导下,收集了全部微信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和对方承认借款的录音,起诉到法院。
开庭时,对方还想狡辩说是“投资款”,但法官一看聊天记录里清清楚楚写着“我借你八万六,年底一定还”,再加上银行流水显示对方收到钱后立即购车,明显具有逃避债务嫌疑,最终法院全额支持小李诉求。
判决后我们立即申请执行,查封了那辆宝马,对方终于慌了,主动联系还钱求和解,你看,不是他不想还,是之前没人真敢动真格。
法条链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条规定:
“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明确: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而一旦进入执行阶段,《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赋予法院权力:
可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进行信用惩戒。
律师总结:
借钱给他人,本质是信任的交付;而老赖不还,是对信任最彻底的背叛,但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你每一次的沉默,都是对不公的默许。
维权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捍卫底线。
不要觉得催债难为情,更不要因为金额小就放弃,该留证据时果断留,该发函时别犹豫,该起诉时就出手,法律不会让你白忙一场,它只会站在有准备的人这一边。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善良要有牙齿,宽容要有边界。
别让你的善意,成了别人肆意妄为的垫脚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张口就是“兄弟,周转一下”,信誓旦旦说“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个月变三个月,...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