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催收,心里直发慌?催收行为到底合不合法,遇到“狠角色”该咋应对?大伙儿好,我是你们的朋友,一名执业有些年头的律师,今天咱们不聊那些高深莫测的法条,就说说咱们老百姓可能碰上的事儿:贷款逾期,谁都有个手头紧、周转不开的时候,一旦逾期,接踵而至的可能就是各种催收电话、短信,甚至上门拜访,这时候,咱们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他们这么催,合法吗?我会不会被怎么样? 咱们得明确一点:催收本身,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是合法的。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贷款机构或者他们委托的第三方催收公司,有权通过合法途径向债务人追讨欠款,划重点了啊——“在法律框架内”**,这个“度”要是没把握好,催收行为就可能涉嫌违法,甚至犯罪。
咱们先说说“正常操作”,也就是合法的催收方式:

- 电话、短信催收:这个最常见,催收方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提醒你还款,但频率不能太高,不能在半夜、凌晨或者法定节假日进行骚扰,也不能用侮辱、恐吓的语言,他们只能联系你本人,或者你当初留的紧急联系人,但不能把你的逾期信息随便透露给不相干的人。
- 上门催收:这个很多人比较害怕,但其实,如果催收人员是正规的,他们会提前联系你,表明身份,说明来意,并且在你同意的时间、地点进行沟通,比如在你家门口(注意,是门口,不是强行闯入你家里!)或者小区的公共区域,人数一般也不会太多,一两个人,文明沟通。
- 发催收函/律师函:这也是常见的,通过书面形式告知你逾期的事实、欠款金额、还款期限以及不还款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再来说说那些“越界”的、可能涉嫌违法的催收行为,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暴力催收”或者“软暴力催收”:
- 威胁、恐吓、辱骂、诽谤:比如电话里说“再不还钱就卸你一条腿”、“让你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或者短信里发一些带有侮辱性、恐吓性的文字和图片,这绝对不行!
- 骚扰、滋扰:最典型的就是“呼死你”,一天到晚几十个上百个电话轰炸你,或者疯狂给你发短信,更有甚者,会打电话骚扰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把你的逾期信息到处散播,严重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和名誉。
- 非法侵入住宅:没经过你同意,就强行闯进你家里,或者赖在你家不走,甚至在你家门口泼油漆、写大字、拉横幅,这已经涉嫌违法了!
- 跟踪、偷窥、偷拍:被人这么盯着,想想都瘆得慌,这也是严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比如冒充警察、检察官、法官给你打电话,说你涉嫌诈骗要抓你,以此来吓唬你还款,这可是高压线,涉嫌犯罪的!
- 非法拘禁、殴打、胁迫:这个就更严重了,直接上升到刑事犯罪层面了。
咱们心里要有杆秤:催收可以,但不能乱来,如果催收行为让你感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者正常生活被严重扰乱,那你就得警惕了,他们可能已经“越界”了。
以案说法:
给大伙儿讲个我之前接触过的一个真实案例(人物姓名已做模糊处理)。
小王因为生意周转不灵,在某网贷平台借了一笔钱,后来实在还不上,就逾期了,刚开始,催收电话还比较客气,后来就变味了,催收人员不仅一天给小王打几十个电话,还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小王通讯录里所有联系人的电话,挨个打电话、发短信,说小王“欠钱不还,是老赖”,甚至对小王的父母进行辱骂和威胁,小王不堪其扰,工作丢了,家人也跟着担惊受怕。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里,网贷平台为了追回欠款,委托的催收公司采用了“爆通讯录”、骚扰无关第三人、辱骂威胁等方式,这些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合法催收的范畴,他们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泄露小王的个人信息,骚扰其亲友,属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名誉权的行为;使用辱骂、威胁的语言,则可能构成寻衅滋事。
【处理结果】小王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收集了所有的通话录音、短信截图、以及亲友收到骚扰的证据,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同时也向该网贷平台的监管机构进行了投诉,相关的催收人员受到了法律的惩处,网贷平台也因为管理不善被约谈整改,小王虽然最终还是要承担还款责任,但他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遇到不合法的催收,千万别慌,更别自认倒霉,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法条链接:
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来看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一千零三十三条:公民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催收行为不得侵犯他人隐私,爆通讯录”就可能涉嫌侵犯隐私权。
-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公民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催收中的辱骂、诽谤行为,就可能侵犯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催收中的很多“越界”行为,都可能触犯这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 第二百九十三条:【寻衅滋事罪】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针对信用卡催收,部分原则可参考)
第六十八条:发卡银行应当对债务人本人及其担保人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采用暴力、胁迫、恐吓或辱骂等不当催收行为,对催收过程应当进行录音,录音资料至少保存2年备查。
律师总结:
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能给大伙儿一些启发,总结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催收必须合法合规。咱们作为债务人,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债务问题,积极与贷款机构沟通,争取协商还款的可能,比如申请延期、分期等,逃避不是办法。
- 学会分辨催收行为的合法性。对于正常的、文明的催收,咱们要理性对待,但如果遇到上述那些“越界”的、涉嫌违法的催收行为,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害怕,更不要冲动。
- 关键在于“留痕”和“取证”!这是我反复强调的,遇到不合法催收,要尽可能保留好证据:电话录音、短信截图、微信聊天记录、上门催收的录像或照片(注意自身安全前提下)、对方的身份信息(如果能获取的话)等等,这些都是你日后维权的重要武器。
- 积极维权,寻求帮助。
- 向贷款机构投诉:如果是第三方催收公司行为不当,可以向委托它的贷款机构投诉。
- 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比如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这是管银行、保险、网贷等金融机构的。
- 报警:如果催收行为涉及威胁人身安全、非法侵入住宅、骚扰、诽谤、暴力殴打等,果断报警!让警察叔叔来处理。
- 向法院起诉:如果催收行为对你造成了名誉损失或经济损失,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如果对方行为构成犯罪,警方会立案侦查,追究其刑事责任。
咱们既要对自己的债务负责,也要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事儿别慌,多学一点法律知识,心里就多一分底气,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有什么具体问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我会尽力解答,法律永远是咱们最坚实的后盾!
那么,哪些催收方式算是正常操作,哪些又明显越界了呢?,本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公平法务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