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的老赖都有哪些经典操作?教你一眼识破,避免人财两空!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就还,结果一拖就是半年,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见面就装傻充愣?更离谱的是,人家朋友圈天天晒旅游、吃大餐,日子过得比你还滋润——可偏偏就是不还钱,这时候你心里肯定在嘀咕:“这人是...
好心借出几千、上万块,说是“救急”,结果对方电话不接、微信拉黑,催债时还反咬一口:“谁让你傻乎乎借的?”更气人的是,翻遍朋友圈,人家照样吃喝玩乐晒旅游,就是不提还钱的事,你说气不气?
别以为这只是个例,现实中“借钱不还”的老赖,早就不是影视剧里那种满脸横肉、凶神恶煞的形象了,他们可能是你身边最“体面”的人——穿着讲究、说话客气、朋友圈天天正能量,可一旦涉及还钱,立马变脸,演技堪比影帝。

最近网上流传一组“借钱不还老赖图片大全”,乍一看像是段子,细看全是血泪教训的真实写照:
这些图之所以刷屏,不是因为猎奇,而是戳中了太多人的痛处:善良被利用,信任被践踏。
但问题来了——我们真的只能认栽吗?当然不!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林和老同学多年好友,对方说创业缺资金,开口借10万,承诺半年内还清,出于信任,小林没打借条,只通过微信转账,并附言“借款十万,记得按时还”。
结果呢?三年过去了,对方不仅没还钱,还在朋友圈晒海岛度假照,小林一怒之下起诉,很多人觉得没借条肯定赢不了,但我们调取了完整的微信聊天记录,包括对方承认借款、承诺还款、甚至推脱“最近手头紧”的语音转文字,再加上银行流水和转账备注,法院最终认定借贷关系成立,判决对方全额返还本金及利息。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即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借条”,现代通讯工具留下的痕迹,也能成为法庭上的“铁证”,关键是你得会留、会存、会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明确规定: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更重要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指出: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注意!这里说的是“其他能够证明”,不只是纸质借条,微信聊天、支付宝转账备注、录音、邮件往来,只要能形成完整证据链,法院都认!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想说一句扎心但真实的话: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好人,缺的是有锋芒的好人。
借钱本身是一种信任行为,但信任不该是无底线的牺牲,真正的成熟,是既能保持善意,又能保护自己。
下次有人开口借钱,请记住这几个原则: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你可以选择原谅,但不该忘记证据;你可以选择帮助,但不必承担风险。
别让那些披着人皮的“社交刺客”,一次次刺穿你的真心,法律,永远站在有准备的人这一边。
借钱不还的老赖长啥样?这组真实画像让你一眼识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好心借出几千、上万块,说是“救急”,结果对方电话不接、微信拉黑,催债时还反咬一口:“谁让你傻乎乎借的?”更气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