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真会被拉进老赖名单吗?一文讲清后果和底线
朋友张口借五千,说好下个月发工资就还,结果一年过去了,电话不接、微信不回,连朋友圈都屏蔽你了,你气得牙痒痒,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可能会想:这人是不是已经算“老赖”了?法院会不会把他列入失信名单...
咱们生活中谁还没个急用钱的时候?亲戚朋友张嘴借几千、几万,碍于情面,往往一句话就答应了,可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对方一时周转不开,而是明明有钱却装穷、躲着不见人,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拖个三五年也不还,这时候你心里肯定憋着一股火:这人是不是该上“老赖”名单?法院到底管不管?
今天咱就来掰扯清楚——借钱不还,到底会不会被列为“老赖”?什么时候会?有什么后果?又该怎么应对?

先别急着拍桌子喊“他就是老赖!”——在法律上,“老赖”其实有个正式名字:失信被执行人。
注意,这两个词不能混用,欠钱的人,哪怕拖得再久,只要没经过法院判决或强制执行程序,都不能随便叫“老赖”,只有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可能被正式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简单说:光是“欠钱不还”还不够格当“老赖”,必须是“法院判你还你不还”才算数。
咱们理一下流程,你就明白了:
👉 第一步:协商无果,起诉到法院
你把对方告上法庭,提交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如果事实清楚,法院大概率会判对方还钱。
👉 第二步:判决生效,对方仍不还
判决书下来了,对方在履行期内没还钱,你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 第三步:执行阶段“玩失踪”或“有财产不还”
这时候,法院会查对方名下有没有房、车、存款、支付宝微信余额,如果发现他开着豪车、住着房子却不还你两万块,那就可以依法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一旦上榜,后果很严重:
所以你看,“老赖”不是民间称呼,而是司法惩戒机制中的一环,是有门槛、有程序、有后果的。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特别典型。
当事人小李借给同事老王5万元应急,当时写了借条,约定半年内还清,结果两年过去了,老王不仅不还,还换了手机号、搬了家,小李气不过,起诉到法院。
法院判决支持小李,老王需归还本金+利息,但判决生效后,老王依然装死,小李申请强制执行,法院调查发现:老王名下有一辆20多万的SUV,还在某平台做兼职月入八千,明显具备偿还能力。
法院将其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并冻结其银行账户,三个月后,老王因为买不了高铁票、孩子上不了国际学校,主动联系小李还清欠款,并请求移出名单。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不会替你催债,但一定会为权利站台,关键是你得走完该走的程序。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三)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四)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五)违反限制消费令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特别提醒:“有履行能力”是关键,如果对方真的失业、重病、无财产,法院也会评估是否属于“确无履行能力”,不会一刀切列入名单。
借钱这件事,本质是信任,但法律存在的意义,就是当信任崩塌时,给你撑腰。
我想对正在被欠钱困扰的朋友说几句实在话: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善良要有锋芒,宽容要有底线,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你往前走一步,正义才会靠近你一步。
借钱不还,真会被拉进老赖名单吗?一文说清后果和底线!,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咱们生活中谁还没个急用钱的时候?亲戚朋友张嘴借几千、几万,碍于情面,往往一句话就答应了,可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对...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