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扰民没人管?报警也没用?别慌,这样维权才有效!

普法百科36秒前1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本该是休息时间,楼上的脚步声像打鼓,隔壁的K歌像开演唱会,楼道里狗叫不停,或者楼下餐馆的排风机“嗡嗡”响到凌晨?你一次次打电话、发微信、敲门沟通,对方要么装傻,要么翻脸,物业推三阻四,报警后警察来了说“口头警告”,转头又恢复原样,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无力?难道真的只能忍气吞声?

别急,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告诉你:噪音扰民不是小事,法律早有明确规定,关键是你得知道怎么用对方法,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噪音扰民没人管?报警也没用?别慌,这样维权才有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噪音扰民,不只是“素质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很多人以为这只是邻里矛盾,靠讲道理解决,但现实是,有些人根本不在乎“道理”,这时候,法律就是你最有力的武器。

根据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1日起施行)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特别是居民区,在夜间(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6点),环境噪声不得超过45分贝;白天则不能超过55分贝,这些标准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环保部门是可以检测的。

但很多人维权失败,不是因为法律不管,而是方式错了

  • 只是口头抱怨,没有留下证据;
  • 报警时说“太吵了”,但没说明具体时间、频率和影响;
  • 没有持续记录,导致执法部门无法认定“持续性干扰”。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三步走”:

第一步:固定证据。
拿出手机,开启录音或录像功能,记录下噪音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长、声音类型(如脚步声、音乐声、机器轰鸣等),最好配合文字备注:“xx月XX日 22:15,楼上持续蹦跳约20分钟,已影响睡眠。”连续记录3-5天,形成完整证据链。

第二步:依法投诉。
不要只找物业!物业没有执法权,你应该拨打12369环保举报热线,或通过“生态环境部门信访平台”在线提交证据,如果是生活噪音(如广场舞、宠物吠叫、家庭娱乐),也可拨打110,明确要求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

记住一句话:“生活噪音扰民,属于公安机关管辖范围。”

第三步:升级维权。
如果多次投诉无果,可以向法院提起“排除妨害”或“相邻权纠纷”诉讼,这类案件胜诉率很高,只要你证据充分,法院会判令对方停止侵害,甚至赔偿精神损失,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被楼上孩子每天跳绳折磨两年,最终法院判决对方加装隔音层,并赔偿8000元精神抚慰金。


以案说法:

2023年,杭州一位王女士因楼上住户长期深夜跳舞、拖桌椅发出巨响,多次沟通无效,她开始每天定时录音录像,并向环保局和派出所提交了连续14天的噪音记录,环保局现场检测发现夜间噪音达58分贝,超出标准,在行政处罚未果后,王女士起诉至法院,最终法院认定楼上住户行为构成“持续性相邻侵害”,判令其立即停止夜间制造噪音行为,并赔偿王女士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这个案子的意义在于:法律支持的是“有准备的人”,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在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其他社会生活噪声,由地方人民政府指定部门依法管理。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 《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律师总结:

噪音扰民不是“小事儿”,它直接影响你的健康、情绪和生活质量,法律赋予了我们维权的权利,但权利不会自动实现。你要做的,不是愤怒地吼回去,而是冷静地收集证据、精准地引用法律、坚定地推进程序。每一次合法维权,不仅是为自己争取安宁,也是在推动整个社会对公共空间边界的尊重,别怕麻烦,也别轻易放弃,你有权在一个安静的家里,安心入睡。

噪音扰民没人管?报警也没用?别慌,这样维权才有效!,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贷款房逾期被起诉?别慌!教你三步自救,保住房子不是梦
« 上一篇5分钟前
×
03
2025 11

噪音扰民没人管?报警也没用?别慌,这样维权才有效!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本该是休息时间,楼上的脚步声像打鼓,隔壁的K歌像开演唱会,楼道里狗叫不停,或者楼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