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扰民怎么办?该找谁投诉?报警有用吗?一文说清维权全攻略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本该安静入睡的时刻,楼上却传来咚咚咚的砸墙声,隔壁情侣半夜吵架摔东西,楼下商铺音响震天响,或者深夜邻居聚众打麻将、喝酒喧哗……这些看似“小事”的噪音,其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
晚上十一点半,楼上还在“咚咚咚”砸墙装修;隔壁情侣半夜K歌嗨到凌晨两点;楼道里狗叫一整晚不停歇……忍无可忍时,你是默默关窗叹气,还是拿起电话直接报警?可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才算“扰民”?报了警,警察真能管吗?今天咱们就从法律角度,把“扰民”这件事儿掰开揉碎讲清楚。
先说结论:不是所有让你不爽的声音都叫“扰民”,但一旦超过法定标准或持续影响正常生活,那就可能构成违法行为,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
很多人以为,“我听着烦”就是扰民,其实不然,法律上的“扰民”,特别是噪声扰民,是有明确标准的。
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居民区在不同时间段对噪声有具体限制:
什么概念?45分贝大约相当于冰箱低鸣或轻声交谈的声音,而装修电钻声可达80分贝以上,广场舞音响常突破70分贝,这些显然超标。
但光有音量还不够,还得看时间、频率、持续性。
这些行为即便单次音量没爆表,但因反复、持续、影响他人正常生活,也属于典型的扰民行为。
家庭装修噪音
法规明确规定:工作日允许施工时间为上午8点至12点,下午2点至6点,节假日和周末原则上禁止产生噪声的作业,如果你家楼上周六早上七点就开始敲墙,那妥妥违法。
邻里生活噪音
孩子蹦跳、夫妻吵架、宠物乱叫,这类“软性噪音”最难界定,但如果长期存在、明显超出合理范围,且经劝阻无效,同样可以报警或向物业投诉。
公共区域噪音
比如小区广场舞、商铺外放喇叭、停车场飙车炸街等,这类噪音往往群体性强、影响面广,执法部门介入意愿也更高。
先沟通,留证据
别一上来就翻脸,试着和对方心平气和沟通,很多人是无意识制造噪音,同时用手机录音、录像,记录时间、地点、声音类型,必要时可用分贝仪APP辅助取证。
找物业或居委会调解
物业有责任协调邻里纠纷,让他们出面,比你自己上门更体面也更有效。
报警处理
如果沟通无效,直接拨打110,警方会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警告或处罚,注意:警察到场不一定立刻处罚,但他们的出警记录是后续维权的重要证据。
提起民事诉讼或环保投诉
若长期受扰造成精神损害、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可收集医疗记录、证人证言等材料,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也可向生态环境部门举报噪声污染。
2022年,杭州某小区一位张先生,每晚10点后都在家中开音响唱歌,音量极大,持续近半年,多位邻居多次劝说无果,三户邻居联合取证并报警六次,警方出具了三次《噪声扰民警告书》。
邻居们随后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停止侵权并赔偿精神损失,法院审理认为,张某行为已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虽未达到刑事标准,但构成民事侵权,最终判决张某赔偿3000元,并在楼道张贴道歉信。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法律不只管“大事”,你的安静权,也是受保护的合法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确需作业的,须取得主管部门批准并公告周边居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民法典》第二百九十四条:
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
很多人觉得“扰民”是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我想说:生活质量,往往藏在细节里。你有权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睡觉、工作、生活,这不是矫情,是法律赋予你的基本权益。
面对扰民行为,别怕麻烦,别怕得罪人,理性沟通是第一步,依法维权是最后的底气,每一次沉默,都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每一次正当发声,都是在为公共秩序添砖加瓦。
下次当你被吵得睡不着,别只关窗户,拿起手机录一段音,打一个电话,或者直接告诉我——咱们一起,把那份该有的宁静,拿回来。
噪音扰民怎么算?半夜放歌、装修打墙,邻居报警有用吗?,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晚上十一点半,楼上还在“咚咚咚”砸墙装修;隔壁情侣半夜K歌嗨到凌晨两点;楼道里狗叫一整晚不停歇……忍无可忍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