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扰民怎么办?该找谁投诉?报警有用吗?一文说清维权全攻略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夜晚——本该安静入睡的时刻,楼上却传来咚咚咚的砸墙声,隔壁情侣半夜吵架摔东西,楼下商铺音响震天响,或者深夜邻居聚众打麻将、喝酒喧哗……这些看似“小事”的噪音,其实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
大晚上刚躺下准备入睡,楼上突然“咚咚咚”像在跳广场舞;周末想睡个懒觉,结果楼上传来拖桌椅、砸地板的声音,一连串响得人血压飙升?更离谱的是,你找物业反映,对方说“我们只能劝”;你报警,警察来了说“属于民事纠纷,调解一下就好”,最后呢?一切照旧。
别急,作为执业十几年的律师,我告诉你:楼上噪音不是小事,它可能已经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遇到楼上噪音扰民,到底该怎么合法、有效、彻底地解决?

很多人觉得,楼上走动、孩子跑跳是“正常生活”,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法律上可不是这么看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明确规定:
“家庭及其成员应当避免制造干扰他人生活的噪声。”
夜间(22:00至次日6:00)室内等效声级不得超过45分贝,白天也不应超过55分贝。
现实中,很多家庭装修敲墙、高跟鞋走路、重物落地、宠物跑跳,声音轻松突破60甚至70分贝,完全超出了合理范围。
别再被“邻里之间要包容”这种话PUA了——你的容忍,不是义务,而是权利让渡,长期噪音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焦虑、失眠、神经衰弱,严重时甚至构成健康权侵害。
我在代理多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中总结出一套“四步走”策略,帮你从被动忍受走向主动维权:
很多人维权失败,败在“没证据”,你说吵,人家说没声音,法官总不能天天来你家蹲点吧?
✅ 正确做法:
⚠️ 特别提醒:不要偷偷录音别人说话内容,可能涉及隐私侵权;但录环境声音(非对话)是合法的。
不要一上来就撕破脸,先礼貌沟通,表达困扰,给对方一个改正机会。
✅ 正确做法:
这一步的关键是“留痕”,将来打官司,法院会看你是理性维权还是情绪化冲突。
如果沟通无效,别单打独斗,调动以下资源:
每一次交涉都要有文字或录音记录,积少成多,就是胜诉的底气。
当所有前置手段都失效,就该亮剑了。
你可以以“相邻权纠纷”或“环境污染责任纠纷”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
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被楼上老人每天凌晨五点拖椅子折磨三年,最终法院判令对方加装静音地垫,并赔偿8000元精神损失,判决书里写了一句话特别有力:“安静的居住环境,是现代城市人基本的生活尊严。”
张先生住在杭州某小区12楼,楼上1302常年深夜跳舞、搬家具,他多次沟通无果,物业推诿,报警后民警也只是口头劝说。
他找到我时,已出现严重失眠,医生诊断为“慢性应激反应”。
我们帮他做了三件事:
随后提起诉讼,庭审中,对方辩称“家里活动很正常”,但我们提交了完整的证据链,包括分贝报告、医疗记录、邻居证言。
最终法院支持全部诉求:责令1302业主采取隔音措施,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6000元,承担检测费3200元。
这个案子最让我触动的是,判决书写道:“容忍义务有边界,自由不应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
“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七条:
“侵权行为危及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侵权责任。”
《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产生社会生活噪声,经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持续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受害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因人身权益受到侵害,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我想对每一个正在忍受楼上噪音的人说:
你不是矫情,不是小题大做。
你要的不是报复,而是一个能安心睡觉的权利。
面对噪音扰民,忍让换不来尊重,沉默只会纵容。
从取证开始,一步步推进,用法律的语言代替争吵的声音。
当你拿起法律武器那一刻,你就已经赢了——
赢回了生活的秩序,也赢回了自己的尊严。
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
但只要你愿意行动,它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 一名不愿看到客户彻夜难眠的律师
楼上噪音扰民怎么办?报警没用、物业不管,还能怎么破?,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大晚上刚躺下准备入睡,楼上突然“咚咚咚”像在跳广场舞;周末想睡个懒觉,结果楼上传来拖桌椅、砸地板的声音,一连串...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