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扰民怎么举报?忍不了了该找谁?这份维权指南请收好!
窗外蛙声一片倒也罢了,偏偏隔壁装修电钻“嗡嗡”响到凌晨一点? 或者楼上邻居天天拖椅子、摔门、孩子蹦跳,地板震得像地震? 再不然就是楼下广场舞音乐从早响到晚,喇叭音量恨不得掀翻楼顶…… 这...
晚上十点多,隔壁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地板都在颤;楼上邻居每天清晨六点准时拖椅子、摔门、跑步,像在开运动会;楼下的餐馆深夜还在炒菜,抽油烟机嗡嗡响到凌晨……这些声音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的“背景音乐”,你说报警吧,警察来了人一停,走了又开始;你去找物业,物业说“只能劝导”;你上门理论,对方一句“我在自己家,想咋就咋”直接把你怼回来。
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问一句:我到底该怎么办?

别急,作为一名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今天就来给你掰扯清楚——遇到噪音扰民,咱不靠吼、不靠骂,也不靠忍,用法律手段,合法、有力、有理地解决问题。
很多人觉得,噪音嘛,又没动手打人,能有多大事?但你知道吗?长期处在噪音环境中,不仅影响睡眠、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心血管疾病,法律上,这叫“相邻权侵害”——你有权享受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是基本的人格权益。
《民法典》第288条明确说了:“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说白了,你住我楼上,就不能天天穿高跟鞋蹦迪;你开餐馆,就不能让机器响到半夜三更。
咱们还有《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1日实施的新法,专门给“安静权”撑腰,它把噪声分成了工业、建筑、交通、社会生活四大类,其中你最常遇到的邻里噪音、广场舞、商铺喇叭,都属于“社会生活噪声”,是重点治理对象。
别一上来就吵架,也别默默忍受,记住这四个步骤,稳准狠解决问题:
第一步:收集证据,别空口无凭
光说“吵死了”没用,得有证据,建议你:
证据越扎实,后续维权越有底气。
第二步:先沟通,再升级
先试着和对方心平气和谈一次,有时候人家真不知道自己吵,你一提醒,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对方态度恶劣、拒不改正,那就别客气了。
第三步:找组织,层层推进
第四步:实在不行,法院见
如果以上都无效,别怂,直接起诉,你可以主张:
我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被楼上孩子每天跳绳折磨三年,最后我们拿到法院禁令,对方不得不铺上静音垫,问题彻底解决。
2023年,杭州一位70岁老人因楼下广场舞每晚七点准时开跳,音响音量高达85分贝(相当于吸尘器工作声),严重影响其睡眠和血压,多次交涉无果后,将跳舞群体和社区居委会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认为:
虽然跳广场舞是居民健身权利,但必须在合法时间、合理音量下进行,经监测,晚间活动噪声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夜间限值50分贝),已构成对他人正常生活的干扰。
最终判决:
跳舞团队每日活动时间不得晚于晚上8点,音响音量不得超过55分贝,并由社区加强监管。
这个案子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你的快乐,不能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
很多人觉得“多大点事啊,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我想说,忍让不该是常态,妥协也不该是唯一选择。
你每天辛苦工作,回家却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这不是小事,这是对你生活质量的侵犯,是对人格尊严的挑战。
法律从不鼓励冲突,但也绝不会纵容无理,面对噪音扰民,你要做的不是愤怒,而是清醒;不是硬刚,而是策略。
你有权安静地生活。
该取证时取证,该投诉时投诉,该起诉时起诉,用理性守护自己的空间,用法律捍卫自己的耳朵。
下次再有人问你:“吵得睡不着怎么办?”
你可以淡定地说:“我已经录音三天了,要不咱去物业聊聊?聊不成,法院见。”
这才是成年人最体面的反击。
噪音扰民怎么办?忍不了了该找谁?,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晚上十点多,隔壁突然传来震耳欲聋的音响声,地板都在颤;楼上邻居每天清晨六点准时拖椅子、摔门、跑步,像在开运动会...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