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扰民怎么维权?忍不了了还能怎么办?

普法百科33秒前1

晚上十点多刚躺下,楼上就开始“咚咚咚”地搬家具;半夜三更隔壁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清晨六点楼下广场舞音响准时响起,音量堪比演唱会?
这时候你火冒三丈,敲门没人理,打电话不接,物业推诿,报警又说“人家没违法”……难道我们真的只能默默忍受吗?

别急,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我告诉你:噪音扰民,绝不是“小事”,更不是“没法管”的事,法律早就给你撑腰了,关键是你得知道怎么用!

噪音扰民怎么维权?忍不了了还能怎么办?


噪音扰民,到底算不算违法?

很多人以为“吵一点”是生活琐事,法律不管,但其实,我国对噪音污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尤其在居民区这类敏感区域,标准更严。

白天噪音超过55分贝,夜间超过45分贝,就属于超标扰民,这个数值不是随便定的,是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里白纸黑字写的,你以为邻居放音乐“还行吧”,可仪器一测,可能已经70多分贝——相当于吸尘器贴着耳朵响!

法律不仅看分贝,还看时间、频率、持续性,比如你邻居天天半夜十二点开始练鼓,哪怕声音不大,但长期、固定时间干扰你休息,也构成侵权


遇到扰民,第一步该怎么做?

我建议你按“四步走”策略,既合法又有效:

  1. 先沟通,留证据
    别一上来就翻脸,试着和对方心平气和谈谈,很多人真不知道自己影响了别人,但记得录音或写个情况说明,证明你尝试过协商。

  2. 找物业或居委会调解
    这是中间缓冲带,很多小区管理规约里都写了“不得制造噪音影响邻里”,物业有责任协调,让他们出面,比你自己硬刚更体面。

  3. 报警处理
    如果沟通无效,直接打110,注意!要说清楚:“我遭遇持续性噪音扰民,影响正常生活,请求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警察到场后,会做笔录,这可是关键证据。

    特别提醒: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8条明确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以警告或罚款。所以警察不是“管不了”,而是你要懂得怎么“触发”执法程序。

  4. 环保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
    如果是工厂、工地、KTV等固定源噪音,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而对于长期邻里噪音,实在不行,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害、赔偿精神损失。


以案说法:张女士打赢了“楼上的鼓手”

我曾代理过一个真实案例:张女士住在上海某老小区,楼上租客每晚九点到十一点在家打电子鼓,地板共振,整间屋子都在震。

她先找物业,对方说“租客难管”;报警三次,警察来了人就停,走后又响,后来她干脆买了分贝仪,连续一周每天晚上定点录音录像,连同医院出具的“睡眠障碍”诊断书一起提交法院。

最终法院认定:被告行为已超出合理生活范围,构成相邻权侵害,判决其停止夜间击鼓行为,并赔偿张女士精神抚慰金5000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不是噪音难治,而是你得会“打组合拳”——证据+法律+坚持=胜利。


法条链接(划重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四条:
    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活动,使用音响器材,应当控制音量,不得干扰周围生活环境。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 《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
    不动产权利人应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居住区夜间突发噪声不得超过45分贝。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维权的“法律武器库”。


噪音扰民,表面是声音问题,本质是权利边界的问题,你有权享受安静的生活,这不是矫情,而是法律赋予的基本人格利益。

面对扰民,别忍、别怕、别懒。
忍,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
怕,只会让你失去主动权;
懒,等于放弃自己的合法权益。

记住我的建议:
先取证,再沟通,接着报警留痕,最后该出手时就出手——起诉!

法律从不保护沉默的人,但永远站在有准备、懂规则的那一边。
你不是在“找麻烦”,你是在守护自己的生活尊严。

下次再听到那熟悉的“咚咚咚”,别叹气,拿起手机,录下来,—依法办事。

噪音扰民怎么维权?忍不了了还能怎么办?,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跟户主是什么关系?填错这栏,房子可能就不是你的了!
« 上一篇6分钟前
×
04
2025 11

噪音扰民怎么维权?忍不了了还能怎么办?

晚上十点多刚躺下,楼上就开始“咚咚咚”地搬家具;半夜三更隔壁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清晨六点楼下广场舞音响准时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