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纪合同怎么读?看懂这三点,别再被代买代卖坑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托你从国外带个包,说好给钱,结果回来他赖账;或者你找人代卖闲置相机,对方收了买家款却迟迟不给你打钱?这些看似“帮忙”的事,背后其实藏着一份法律关系明确的合同类型:行纪合同...
朋友托你代买限量款球鞋,说好赚的差价归你;或者公司让你以个人名义去签个设备采购合同,事后却扯皮不断?这些看似“帮忙跑腿”的事儿,其实背后都藏着一个法律名词——行纪合同,可问题是,很多人连“行纪”俩字怎么念都拿不准(xiing jì,注意,“行”在这里不读xíng),更别说理解它背后的法律责任了。
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清楚:行纪合同到底是什么?该怎么读、怎么看、怎么用它保护自己?

简单说,行纪合同就是“我出面,你出钱,事成之后我收佣金”。
这和普通中介不一样,中介只是牵线搭桥,而行纪人是亲自上阵签字、履约,甚至要自己先垫钱,法律地位更重,责任也更大。
关键点来了:行纪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办事,但干的是委托人的活儿,这就容易出问题——万一对方赖账,你是告还是不告?钱没到账,你是自掏腰包还是等主子拨款?
签行纪合同前,必须把几个核心条款看透:
别小看这些条文,它们就像登山时的安全绳,平时看不见,关键时刻能救命。
老张是个做外贸的自由职业者,朋友李总找他:“帮我从德国订两台精密仪器,总价80万,你出面签合同,我打款给你,事成后给你3万辛苦费。” 老张一听,熟人关系+有佣金,爽快答应。
结果呢?货到海关被扣,原因是出口许可文件有问题,德国供应商不肯退钱,李总却说:“合同是你签的,责任当然归你。” 更离谱的是,银行查流水发现大额转账,还怀疑老张洗钱……
最后老张花了四个月打官司,才通过证据证明自己是受托行纪人,法院虽然判决由李总承担主要损失,但期间产生的律师费、滞纳金、信用影响,全得老张自己扛。
教训太深刻了:
没有书面行纪合同,光靠微信聊天记录和口头承诺,在法律上等于“裸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951条至第960条明确规定:
第九百五十一条: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第九百五十二条:行纪人处理委托事务支出的费用,由行纪人负担,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九百五十八条: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行纪人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委托人介入该合同的,第三人可向行纪人或委托人主张权利,但需符合法定条件。
划重点:
👉 行纪人名义上是合同主体,所以一旦发生纠纷,法院第一反应是找你;
👉 但如果你能证明是“为他人办事”,可以追偿或让委托人接手责任;
👉必须保留委托协议、资金往来凭证、沟通记录!
作为一名打了十几年商事官司的律师,我想说:
法律不保护“我以为”,只认“你有没有证据”。
行纪合同不是小事,读懂它,不只是念对“xíng jì”,更是守住你的钱包和人生安全线。
下次再有人请你“出个名、帮个忙”,不妨微微一笑,回一句:
“可以啊,咱先把合同过一遍?”
朋友托你代买限量款球鞋,说好赚的差价归你;或者公司让你以个人名义去签个设备采购合同,事后却扯皮不断?这些看似“...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