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纪合同怎么读?看懂这三点,别再被代买代卖坑了!

普法百科35秒前1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托你从国外带个包,说好给钱,结果回来他赖账;或者你找人代卖闲置相机,对方收了买家款却迟迟不给你打钱?这些看似“帮忙”的事,背后其实藏着一份法律关系明确的合同类型:行纪合同。

可问题是,很多人连“行纪合同”这四个字怎么读都拿不准——是“xíng jì”还是“háng jì”?先划重点:正确读音是háng jì hé tóng,“行”在这里念“háng”,和“银行”的“行”同音,为什么?因为“行纪”源自古代商行、牙行这类中介组织,专做代购、代销生意,现在虽然时代变了,但法律术语保留了下来。

行纪合同怎么读?看懂这三点,别再被代买代卖坑了!

那到底什么是行纪合同?简单说,就是你委托别人(行纪人)以他自己的名义,帮你买东西或卖东西,成交后他收一笔报酬,听起来像中介?对,但它比普通中介更正式,权利义务也更清晰。

举个生活化的例子:你想卖一台九成新的单反相机,但自己懒得挂平台、谈价格、发快递,于是你找到老张,说:“你帮我卖,卖出去分你10%。”老张答应了,把相机挂在二手平台,标价8000元,最后7500元成交,他扣掉750元佣金,给你打了6750元,这个过程中,买家是跟老张交易的,不是直接跟你签合同——这就是典型的行纪合同。

关键点来了:行纪人是以自己名义对外交易的,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买家收到货说相机有问题,他是找老张维权,不是直接找你,但同时,老张也有义务向你如实报告交易情况,不能私自压价、隐瞒成交金额。

还有一个容易混淆的点:行纪合同和委托合同有啥区别?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如果是委托合同,你授权小李用你的名义去签合同、收款,所有行为后果直接归你;
而行纪合同里,小李是用自己的名字签合同,他是法律上的“当事人”,只是事后要把钱转给你。

行纪人的地位更独立,责任也更大,比如货物在运输途中损毁了,只要不是因为行纪人过错,风险通常由委托人承担;但如果行纪人擅自降价出售,就得赔差价。


📚 以案说法:代购名表变“高仿”,谁来担责?

2022年,杭州的王女士委托从事代购业务的陈某购买一块价值12万元的某品牌机械表,双方口头约定:“你去专柜买,我付全款加5%服务费。”陈某拿到钱后,并未去专柜,而是通过非正规渠道买了块高仿表寄给王女士。

王女士发现异常后报警,鉴定结果显示确为假货,她起诉陈某要求退款并赔偿,法院审理认为:双方构成行纪合同关系,陈某作为行纪人,负有忠实履行义务,应按约定采购正品,其以假充真,严重违约,最终判决全额退款并支付三倍赔偿。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行纪人不是“工具人”,他对外代表交易主体,必须诚信履约,一旦出问题,责任跑不掉。


⚖️ 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怎么说?

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五十一条至第九百六十六条,明确规定了行纪合同的定义与规则:

  • 第九百五十一条:行纪合同是行纪人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从事贸易活动,委托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 第九百五十二条:行纪人处理委托事务支出的必要费用,由行纪人负担,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 第九百五十五条:行纪人低于委托人指定价格卖出的,除非经委托人同意,否则应当补足差额。
  • 第九百五十八条:行纪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行纪人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这些条款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责任框架:既保护委托人的利益,也明确了行纪人的法律地位。


✍️律师总结:读懂行纪合同,其实是守住自己的权益底线

很多人觉得“行纪”这个词太专业,离生活很远,但事实上,只要你做过代购、请人代卖二手物品、甚至让朋友帮你炒股(非正规渠道),就可能已经进入了行纪关系的范畴。

记住三个核心:

  1. 名义归属:行纪人是以自己名义交易,不是你的“代理人”;
  2. 报酬机制:他可以收佣金,但必须明示且合理;
  3. 责任边界:他对第三方负责,但也对你承担履约义务。

下次当你开口说“你帮我买一下”或“你替我挂出去卖”的时候,不妨多问一句:“咱们这算什么关系?”哪怕不签书面合同,心里也得有本账。

法律不冰冷,它藏在每一次信任的交付里,读懂“háng jì hé tóng”,不只是学会一个词的读音,更是学会在人情与规则之间,划出那条温柔而坚定的线。

行纪合同怎么读?看懂这三点,别再被代买代卖坑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

分享举报
公司社保怎么查?查不到记录怎么办?手把手教你避坑维权!
« 上一篇6分钟前
×
31
2025 10

行纪合同怎么读?看懂这三点,别再被代买代卖坑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托你从国外带个包,说好给钱,结果回来他赖账;或者你找人代卖闲置相机,对方收了买家...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