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天天吵得睡不着?扰民怎么办!还能不能好好生活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晚上十点多,刚准备入睡,楼上就开始“咚咚咚”搬家具;周末想补个觉,隔壁却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开派对;甚至半夜三更还有人在楼道里大声喧哗、摔门砸墙…… 不是夸张,这种事儿真能让...
晚上十一点,隔壁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孩子半夜被吓醒;楼上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咚咚咚”拖椅子、搬家具;楼道里有人长期放高音喇叭跳广场舞……你忍了又忍,终于忍不住敲门沟通,对方却一句“我住我家,爱咋咋地”把你怼回来,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想问一句:这到底算不算扰民?能不能报警?能不能起诉?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什么叫“扰民”?法律上是怎么认定的?你又能怎么办?
很多人觉得“扰民”我觉得吵”,其实没那么简单,在法律上,“扰民”通常指的是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规,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行为,重点不是你“觉得吵”,而是这种声音是否超过了法定标准或合理限度。
举个例子:白天装修,只要在规定时间内(比如8:00-12:00, 14:00-18:00),一般不算违法;但要是大清早六点就开始砸墙,或者半夜十二点还在电钻轰鸣,那就明显越界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居民区的环境噪声白天不得超过5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虽然咱们普通人不可能随身带分贝仪,但执法部门是可以现场检测的,法律还强调“主观感受+客观影响”——即使没超标,如果持续性、重复性的噪音严重影响他人生活,也可能构成扰民。
我们先划个界限,避免误会:
✅不算扰民的情况(合理范围内):
❌可能构成扰民的行为:
特别提醒:“我在自己家”不是免死金牌,你有居住权,邻居也有安宁权,权利的边界在于——不能以牺牲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来行使自己的权利。
别一上来就吵架,也别默默忍受,正确的做法是:
友好沟通
先尝试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谈一次,说明影响,提出建议,有时候对方根本不知道声音传那么远。
保留证据
用手机录音、录像,记录噪音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长,有条件可以买个简易分贝仪APP辅助记录(虽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能辅助说明问题)。
向物业或居委会投诉
很多小区物业有调解职责,居委会也能组织协商,留下书面投诉记录,将来打官司也是证据链的一环。
报警或向环保部门举报
如果屡劝不改,可以直接拨打110或12369环保热线,公安机关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制造噪音者予以警告,拒不改正的,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张女士住在某老旧小区六楼,从2023年初开始,楼上的租户每到周末晚上就开派对,跳舞、喝酒、大声喧哗,经常持续到凌晨两点,她多次沟通无果,物业也调解失败。
后来,她开始用手机连续录制噪音视频,共收集了30多段音频视频资料,并请居委会出具了“多次接到投诉”的证明,她将楼上住户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在夜间频繁制造超出正常生活声响的噪声,已严重影响原告的休息权利,构成侵权,判决被告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并书面道歉。
这个案子的关键点就在于——证据充分、持续性强、影响严重,法官明确指出:“邻里之间应相互尊重,安静的生活环境是基本人权。”
很多人觉得“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怕闹僵就不敢发声,但你要明白:善良要有锋芒,宽容不等于纵容,长期忍受噪音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面对扰民行为,我们要做到三点:
法律保护的不只是你的耳朵,更是你作为一个普通人应有的生活尊严,下次再有人说“你太敏感”,你可以平静地回一句:“我不是敏感,我只是在依法维护我的安宁权。”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谁声音大就有理,也不会因为谁忍得多就被尊重,真正体面的生活,是从敢于说“不”开始的。
噪音扰民怎么算?邻居天天吵得睡不着,到底能不能告他?,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晚上十一点,隔壁传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孩子半夜被吓醒;楼上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咚咚咚”拖椅子、搬家具;楼道里有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