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怎么抵扣?一不小心多缴税了怎么办?
说到增值税,很多老板一听就头大,开票、报税、进项销项……一堆术语绕得人晕头转向,但说实话,搞懂增值税怎么抵扣,不仅能帮企业省下真金白银,还能避免踩坑被税务稽查,今天咱们就用“说人话”的方式,把增值税抵...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月底对账时发现进项发票一大堆,可申报增值税时却抵不了多少,税负高得让人心疼,老板一问:“咱们不是有这么多发票吗?怎么还交这么多税?”财务只能苦笑:“有些票啊,看着能抵,其实根本用不上。”
别急,今天我就用大白话,把增值税抵扣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到底哪些能抵?哪些不能抵?为什么明明合规的发票也“失效”了?一旦遇到抵扣失败,又该怎么办?看完这篇,让你从“税盲”变“税精”。

简单说,增值税是“流转税”,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要向国家交税(销项税),但你在采购原材料、办公设备、接受服务时,别人收你的钱里也包含了税(进项税),这个进项税,只要你符合条件,就可以从你要交的销项税里“扣掉”,相当于国家允许你“多退少补”。
举个例子:
你公司卖货,收入100万,税率13%,销项税就是13万;
你进货花了50万,取得合规发票,进项税6.5万;
那实际你要交给税务局的税 = 13万 - 6.5万 =5万。
这6.5万的“节省”,就是靠进项税抵扣实现的。能抵多少,直接决定你交多少税。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发票就能抵,错!大错特错!
能抵的前提是“四流合一”:合同流、资金流、发票流、货物流必须一致,缺一个,都可能被认定为虚开或不得抵扣。
还有一个坑:超期未认证!
专票必须在开具之日起360天内勾选确认或认证,过期就不能抵了,很多小公司财务不专业,攒一堆票年底才处理,结果一大半都作废了,心疼都来不及。
如果发现某张发票不能抵,先别急着认栽,看看能不能“抢救”:
某餐饮管理公司,每年给客户赠送节日礼盒,并附赠一张价值200元的餐厅代金券,财务认为这是“业务招待”,取得的餐饮发票做了进项抵扣。
三年后税务稽查,认定这些餐费属于“集体福利+个人消费”,不得抵扣,要求企业补缴进项税+滞纳金+罚款,合计超过80万元。
更惨的是,由于连续三年虚增进项,企业纳税信用被降为D级,贷款受限,招投标也被拦下。
律师点评:表面看是“请客吃饭”,实质是“变相福利”,税务认定非常清晰,企业不能凭感觉做账,必须结合业务实质判断能否抵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第九条:纳税人购进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取得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十条: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一)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劳务、服务等;
(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以及相关的劳务和交通运输服务;
(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劳务和交通运输服务。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异常增值税扣税凭证管理问题的通知》(税总发〔2020〕4号)明确规定:异常凭证不得作为抵扣凭证,经核实确属真实交易的,可解除异常状态。
很多企业把增值税抵扣当成财务操作,其实它是贯穿业务、合同、发票、资金、税务申报的系统性合规工程,一张发票能不能抵,背后是整个业务链条是否合法、真实、匹配。
我的建议是:
能抵的每一分都是利润,不该抵的每一分都是风险。
税务合规,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如果你正在为进项抵扣头疼,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们真的每一张发票都经得起推敲吗?
省下的税,远远比不上一次稽查带来的代价。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月底对账时发现进项发票一大堆,可申报增值税时却抵不了多少,税负高得让人心疼,老板一问:“咱...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