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先搞清这5件事,避免掉进坑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 那一刻,心猛地一沉,脑袋嗡的一下,第一反应是:我什么时候贷过款...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正在吃饭、开会,甚至刚睡醒,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征信。”
那一刻,心跳可能猛地一沉。
“我没逾期啊?”
“我明明按时还了!”
“怎么就上征信了?”
别急,这种突如其来的“逾期通知”并不罕见,背后可能是系统延迟、信息错乱,也可能是你真的疏忽了某笔还款,但无论哪种情况,第一反应不该是恐慌,而是冷静应对,作为一名处理过上百起信贷纠纷的律师,我想告诉你:大多数信用危机,都是从一个错误的“情绪反应”开始的。
我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带你一步步拆解这个“突发状况”,让你不仅看得懂,还能立刻行动。
很多人一看到“逾期”两个字就慌了,立马去转账,结果发现根本没欠钱——这是典型的“被动应对”。
正确做法是三步走:
✅ 小贴士:如果只是系统延迟显示未还,通常24小时内会更新,不用急着重复还款。
一旦确认确实逾期,别急着骂自己,先判断严重程度:
这时候,主动沟通比沉默逃避强一百倍,打客服说明情况,争取“不报征信”或“减免罚息”,银行不怕你逾期,怕的是你失联。
更可怕的一种情况是:你根本没申请过这笔贷款,却收到了逾期短信。
这可能是:
遇到这种情况,立即做三件事:
这类案件我办过不少,去年有个客户莫名其妙背上两万网贷,最后查出是前同事盗用他手机操作的,报警+法律介入,不仅清除了债务,还追究了对方刑事责任。
信用就像玻璃杯,碎一次,修补再久也留痕,但你要知道:征信记录不是死刑判决。
根据央行规定,不良记录保留5年,从你还清欠款那天起算,也就是说,只要你现在补救,五年后一切归零。
更重要的是,修复信用的关键不是时间,而是态度,及时还款、保持良好使用习惯、定期查征信报告(每年两次免费),都能慢慢重建信任。
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建议你: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不理债,债会追你。
我曾代理过一位年轻妈妈李女士,她一直信用良好,准备买学区房时却被银行拒贷,查征信才发现,某网贷平台有一笔8000元逾期记录,持续6个月。
她一脸懵:“我从没借过这个平台的钱。”
我们调取后台数据发现,是她一年前在某个不知名APP注册时,勾选了“一键授权金融服务”,结果被默认开通了借贷功能,还自动扣款失败导致逾期。
我们立即向平台发律师函,要求撤销授权关系并删除不良记录,同时协助她向银保监会投诉,三个月后,平台更正数据,银行重新审批,最终顺利放款。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你以为的“便利”,可能是隐形的债务陷阱。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25条:
信息主体认为征信机构采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错误、遗漏的,有权向征信机构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要求更正,征信机构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20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结果书面答复异议人。
《民法典》第1034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
催收机构不得对未逾期债务进行骚扰性催收,不得冒充国家机关实施恐吓。
收到逾期贷款短信,别慌,也别懒。
慌会误判,懒会失信。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等到征信出问题才行动,他们平时就养成了“信用体检”的习惯,像关注身体健康一样关注自己的负债和还款状态。
✅ 真逾期 → 主动沟通,尽快还清;
✅ 假逾期 → 立即申诉,保留证据;
✅ 被冒名 → 报警+维权,一追到底。
信用是你在这个数字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它不会说话,但会在关键时刻替你发声。
别让一条短信,成为你人生转折的起点。
从现在开始,做自己信用的主人。
—— 一名陪你守护权益的执业律师
突然收到逾期贷款短信?别慌!先搞清这5件事,避免掉进信用陷阱,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正在吃饭、开会,甚至刚睡醒,手机“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在XX平台的贷款已逾期,...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