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守住钱包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深夜刷手机,突然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3期,剩余本金XX万元,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征信并启动司法程序。” 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我什么...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连续逾期15天,剩余本金XX万元,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上报央行征信并采取法律措施。”
那一刻,心猛地一沉,手心冒汗,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问号:我啥时候贷过款?还逾期了?征信会不会被拉黑?是不是我身份被盗用了?
别急,先深呼吸,作为执业十多年、经手过上千起金融纠纷案件的律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不是所有“逾期短信”都值得你立刻打钱,更不是每条催收信息都来自正规机构,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当“逾期”短信砸到你头上时,到底该怎么应对?怎么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避免掉进骗子挖的坑?
第一种:真逾期,但你忘了
比如你几年前办过一张信用卡,绑定了自动还款,后来换了手机号没更新信息,卡里余额不足导致扣款失败,慢慢累积成了逾期,银行或持牌金融机构通过系统自动发送提醒,这类短信通常有明确编号、账户尾号、还款金额,且能登录官方App核实。
第二种:真机构,但催收方式越界
有些合规的网贷平台或消费金融公司,在你确实逾期后会委托第三方催收,但部分催收方为了施压,会用“立即起诉”“上门抓人”“通知单位领导”等恐吓话术,甚至伪造法院文书截图发短信,这已经涉嫌违法。
第三种:彻头彻尾的诈骗
这是最危险的一种,骗子利用伪基站群发短信,冒充银行、银监会、公安反诈中心,甚至附上一个“点击查询逾期详情”的链接,一旦你点进去,轻则泄露个人信息,重则银行卡被转空,他们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贷款,只在乎你慌不择路地“自证清白”。
面对突如其来的“逾期”短信,记住这三个动作:
第一步:别点链接,别回短信
任何带有短链接、要求你“立即验证身份”“确认欠款”的内容,一律视为高危信号,正规机构从不会通过短信链接让你操作还款或查账。
第二步:查官方渠道
打开你常用的银行App、征信报告(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云闪付免费查)、或拨打客服热线(注意是官网公布的号码,别信短信里的“紧急联系人”),输入身份证号一查,有没有贷款、是否逾期,立竿见影。
第三步:保留证据,及时报警
如果确认自己没贷过款,却频繁收到此类短信,大概率是个人信息泄露,建议立即向工信部(12321)举报伪基站,同时去派出所报案,留下书面记录,万一将来真有人冒用你身份贷款,这份报案回执就是你脱责的关键证据。
去年,杭州的李女士突然收到一条来自“某国有大行”的短信,称她名下有一笔8万元消费贷逾期90天,即将被起诉,她吓得整晚睡不着,第二天就准备筹钱还贷,幸好她丈夫是做财务的,坚持让她先去银行柜台查流水。
结果一查,根本没有这笔贷款,银行工作人员帮她调取系统记录,发现近三个月有多人用她的身份信息尝试申请贷款,均被风控拦截,原来,李女士曾在一个不明网站填写过身份证和手机号,信息被倒卖给了黑产。
银行协助她做了“身份异常标记”,并建议她报警,警方顺藤摸瓜,打掉了一个专门买卖公民信息、伪造贷款申请的团伙,李女士事后感慨:“要不是多问一句,可能真就把钱打给骗子了。”
在这个信息裸奔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数据洪流中的一叶扁舟,收到“逾期”短信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失去判断力。
真正的法律风险,从来不在那条短信本身,而在于你是否盲目行动。
记住我的三句忠告:
👉 不回应、不点击、不转账——守住底线;
👉 查官方、留证据、早报警——掌握主动;
👉 定期查征信、管理好手机号、慎填个人信息——防患未然。
法律从不保护慌乱的人,但它永远站在清醒者这一边。
你不怕事,事才不敢找你。
本文由资深执业律师原创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正式法律意见,如遇具体纠纷,建议面询专业律师。
收到逾期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守住征信不踩坑,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连续逾期15天,剩...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