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建筑面积怎么算?一篇文章帮你理清所有疑问!
买房、建房、装修时,总建筑面积是一个绕不开的概念,但很多人对它的计算方式一知半解,甚至因此产生纠纷,我们就来详细聊聊“总建筑面积怎么算”,帮你避免踩坑! 什么是总建筑面积? 总建筑面积(G...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房子快盖好了,突然住建部门打来电话:“你们超面积了!”
或者装修完准备办产权证,窗口人员淡淡一句:“实测面积比图纸多了8个平方,得补钱。”
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我明明按图施工啊,怎么就“多”了?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一个让无数业主、开发商甚至设计院都头疼的问题:总建筑面积到底怎么算?它不只是量个长宽高那么简单,背后藏着法律、规范和金钱的精密博弈。
很多人以为,建筑面积就是“房子占地有多大”或“我能用的地方有多少”,但不好意思,在法律和建筑规范里,建筑面积有严格定义,而且它的计算方式直接关系到规划许可、容积率、产权登记、甚至罚款金额。
总建筑面积 = 地上建筑面积 + 地下建筑面积
听起来挺直白?可每一项都有坑!
根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只要结构层高在2.2米及以上的永久性建筑结构空间,都要计入全面积。
地下室、半地下室,只要层高≥2.2米,就算全面积;1.2~2.2米之间,算一半;低于1.2米,才不算。
注意!很多开发商为了“送面积”,把地下室做到2.19米,差1厘米规避全面积——听着聪明,但竣工测绘时激光一扫,立马露馅。
一句话总结:建筑面积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国家规范+规划审批+实测报告三位一体的结果。
来看一个真实案例。
浙江某房地产公司开发一个住宅小区,规划审批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项目竣工后,住建局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实测,结果显示实际总建筑面积达12.05万㎡,超出审批面积500㎡。
开发商辩称:“这500㎡主要是设备用房和公共连廊,不应该算!”
但监管部门依据《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认定:未经批准擅自增加建筑面积,属于违法建设行为,即使只是“一点点”,也构成违规。
最终结果:
更惨的是,部分购房者发现自家公摊变相增加,起诉开发商违约,法院判决赔偿每户数万元。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建筑面积差之毫厘,后果失之千里。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 解读:只要你建的比批的多,哪怕只多一堵墙,都可能面临高额罚款。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13)
这是建筑面积计算的“圣经”,明确规定了各种构件、空间的计算规则,比如阳台、雨篷、楼梯、坡屋顶等如何计量。
《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
不动产登记以实测面积为准。
👉 意味着:合同写的面积、图纸标的面积,都不如最后测绘那一张报告来得重要。
作为处理过上百起房产纠纷的律师,我想告诉你:建筑面积从来不是一个数学题,而是一道法律风险题。
✅ 如果你是业主:签合同前一定要看清楚“预测面积”与“实测面积”的差异约定,特别是补充协议中是否写了“面积误差超过3%可退房”,收房时务必核对测绘报告,发现问题尽早维权。
✅ 如果你是开发商或自建房业主:千万别抱侥幸心理去“偷面积”“扩阳台”,现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激光测绘,技术手段太先进,躲不过去,宁可前期多花点设计费优化方案,也不要事后补缴罚款、影响交付。
✅ 如果你是设计师或施工方:你的签字代表法律责任,图纸上每一笔线条,未来都可能变成行政处罚书上的数据。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建筑面积,算的是尺寸,守的是规矩,保的是权益。
别等到房本办不下来、罚款单寄到家,才后悔当初没认真算那一平米。
——
我是王律,专注房地产与建设工程领域十年,关注我,带你避开那些藏在“平方数”背后的法律深坑。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房子快盖好了,突然住建部门打来电话:“你们超面积了!” 或者装修完准备办产权证,窗口人...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