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被发短信到单位?别慌,先搞清这3件事再行动!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半夜手机一震,一看是条短信,内容赫然写着:“您在某某平台的贷款已严重逾期,请尽快还款,否则将通知工作单位协助处理。” 更让人血压飙升的是,第二天同事悄悄问你:“你是不是最近遇...
“律师,我昨晚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贷款已经严重逾期,再不还钱就要‘依法起诉’‘列入失信名单’……我整个人都懵了,这是真的吗?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短信现在太常见了,有人半夜惊醒、茶饭不思,甚至被吓得东拼西凑去借钱还款;也有人不当回事,觉得“反正他们不敢真告我”,其实啊,这两种反应都不够理性,作为执业十几年的民商事律师,我想告诉你:遇到催收短信,情绪要稳,思路要清,行动要准。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当你收到“贷款逾期催收通告”短信时,真正该做的三件大事。
很多人一看到“法院”“起诉”“征信黑名单”这几个字就腿软,但你得知道:绝大多数所谓的“催收通告”,根本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正式通知。
真正的司法程序启动,比如起诉、立案、传票送达,一定会有明确的文书编号、法院公章、具体案由和受理机关信息,而你现在手机里这条短信,大概率是这么写的:
“【XX金融】您在本平台的借款已逾期XX天,金额XXXX元,系统将上报央行征信,并移交法务部门处理,请于24小时内联系客服,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
你看,有没有写哪个法院?有没有案号?有没有盖章?没有吧?
这种短信,本质是催收话术+心理施压,目的是让你赶紧还钱,但它不具备法律效力。
记住一句话:所有让你“马上转账”的“法律通知”,基本都不是真的。
很多人之所以慌,是因为连自己借的是哪家机构、签的是什么合同都说不清楚。
这时候你要做三步:
特别提醒:有些网贷平台把“服务费”“担保费”“保险费”打包进总费用,表面年化利率看着不高,实际综合成本远超法定上限(LPR的4倍),如果超出,这部分你有权拒绝支付。
现实中,很多催收公司为了回款,会使用“轰炸式短信”“冒充公检法”“群发给亲友”等违规手段,这些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催收必须遵守以下底线:
如果你遭遇这些情况,请立即录音、截图、保存证据,并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必要时可提起人格权侵权诉讼。
张先生去年通过某网贷平台借了5万元,因失业逾期4个月,随后他每天收到十几条短信,内容包括“已移交公安机关”“即将冻结所有银行卡”“家人将收到通知函”。
更过分的是,催收人员还打电话给他妹妹,说“哥哥欠钱不还,影响全家信誉”。
张先生一度想破罐子破摔,后来他找到我们团队,我们做了三件事:
张先生不仅避免了被起诉,还保住了征信和家庭关系。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面对催收,沉默和逃避最危险,专业应对才是出路。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六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 意思是:可以收罚息,但不能乱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LPR的四倍,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当前LPR为3.45%,四倍即13.8%,超过就不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催收泄露你信息给亲戚朋友,就是违法!
《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行业规范)
明确禁止暴力催收、虚假陈述、骚扰第三方等行为。
收到催收短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恐惧中做出错误决定——比如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最后陷入更深的债务泥潭。
✅ 真正的法律程序不会通过短信通知你;
✅ 所有债务都要看原始合同,别被“总欠款”吓住;
✅ 遇到骚扰、恐吓,保留证据,果断维权;
✅ 实在困难,也可以协商展期、分期、减免,法律允许“善意履行”。
债务可以解决,但尊严和底线不能丢。
你不是“老赖”,你只是一个暂时遇到困难的人,只要肯面对、懂方法、找对人,每一步都能走得踏实。
我是张律,一个只讲真话的法律人。
如果你正在被催收困扰,不妨先深呼吸,然后从今天说的这三件事做起。
路再难,也总有光能照进来。
“律师,我昨晚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贷款已经严重逾期,再不还钱就要‘依法起诉’‘列入失信名单’……我整个人都懵了...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