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收到马上起诉短信?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决定怎么应对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凌晨两点,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您已严重逾期,请立即还款,否则将依法提起诉讼,追究法律责任。”那一刻,心跳瞬间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要被起诉了?法院传...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我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即将立案处理,请立即还款,否则后果自负!”短短几十个字,像一记闷雷砸在心上,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不会真要坐牢吧?”“是不是已经被通缉了?”
先别急着焦虑,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贷款逾期,真的会因为一条短信就被“立案”吗?这种威胁到底有没有法律依据?我们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做才最稳妥?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民事债务和刑事犯罪,是两码事。
大多数贷款,不管是银行信贷、消费金融,还是网贷平台的钱,本质上都属于民事合同纠纷,你借了钱没按时还,对方可以催收、可以起诉你,但不能随随便便就说“已经立案”,这里的“立案”,如果是刑事案件的立案,那性质可就完全不同了。
现实中,很多催收公司或第三方机构为了施压,会故意用“公安立案”“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这类话术制造恐慌,但真相是:单纯的贷款逾期,只要没有主观恶意逃债、伪造资料骗贷等行为,根本够不上刑事立案的标准。
举个例子,你因为失业暂时还不上月供,主动跟平台沟通延期,这种情况别说立案了,连起诉都未必马上发生,可如果你一开始就是用假身份证、虚构收入骗贷,借完钱直接失联、转移资产,那才可能涉嫌“贷款诈骗罪”。
当你收到“已立案”的短信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恐慌,而是冷静核实:
如果只是模糊说“已报案”,却拿不出任何证据,那大概率是软性施压手段,甚至涉嫌违规催收。
根据《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和《民法典》相关规定,催收必须合法合规,不得恐吓、侮辱、虚假陈述,也就是说,明明没报案却谎称已立案,属于违法行为,你可以保留证据,向银保监会、互联网金融协会投诉,严重时还能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以案说法:
2022年,杭州的李先生因疫情失业,信用卡和网贷累计逾期3万多元,某天他接连收到多条短信:“已向属地派出所报案,案件编号XXXX,48小时内不还款将采取强制措施。”李先生吓得整夜失眠,甚至想借钱“摆平”。
后来他通过律师查询发现,所谓“案件编号”纯属编造,当地派出所根本没有接到相关报案,李先生向金融监管部门举报,涉事催收公司被责令整改,并对李先生进行了道歉和赔偿。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情绪越乱,越容易掉进语言陷阱,真正的法律程序,从来不会靠一条短信通知你。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明确规定“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要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证明文件、虚假担保等方式骗取贷款,数额较大才构罪。普通逾期不等于诈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未按期还款的,属于违约行为,出借人有权要求承担违约责任,包括支付利息、逾期罚息,或提起民事诉讼。
《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严禁采用暴力、恐吓、欺诈等方式进行催收,消费者有权对违规催收行为提出投诉。
律师总结:
朋友们,面对贷款逾期,最怕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那些让你“立刻还款否则坐牢”的短信,99%都是心理战,真正懂法的人,不会被一句话吓倒。
记住三句话:
👉逾期不可怕,逃避才危险——主动沟通、协商展期或分期,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立案不靠短信通知——真立案一定有文书、有案号、有官方渠道可查;
👉你有权利保护自己——遭遇恐吓式催收,别忍气吞声,录音、截图、投诉,每一步都能守住底线。
法律从不惩罚一时的困境,但会严惩恶意失信,只要你诚心解决问题,法律和社会都会给你喘息的空间,别让一条短信,压垮了你本就不易的生活。
贷款逾期后收到立案短信?别慌,先搞清这几点再决定要不要怕!,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信:“您已严重逾期,我司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即将立案处理,请立即还款...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