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别慌,三步自救指南教你化险为夷
最近有个朋友半夜发微信给我,语气都带着颤抖:“哥,我刚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贷款已经逾期37天了,再不还就要‘移交法务’‘影响征信’‘可能起诉’……我现在手头紧,但真不是想赖账啊,这可怎么办?” 说实...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半夜手机“叮”一声,屏幕亮起:“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15天,请立即还款,否则将影响征信并可能采取法律措施。”
紧接着第二条、第三条……一条比一条语气更重,甚至开始带上“将上报央行征信”“移交法务部门”之类的字眼。
这时候,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这次真栽了”,但说实话,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条催收短信就乱了阵脚,要么破罐破摔干脆不还,要么东拼西凑借网贷填坑,最后越陷越深。
作为一名处理过上千起借贷纠纷的执业律师,我想告诉你:贷款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慌乱应对,真正聪明的人,从不被短信牵着鼻子走。
首先要明白一点:催收短信,本质上是提醒+施压工具,不是法律文书,也不代表你已经“坐实”违约责任。
平安这类正规金融机构发短信,确实有依据合同条款的权利,但内容必须合法合规,如果短信里出现“爆通讯录”“上门泼漆”“子女不得上学”等威胁性语言,那早就踩了《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红线。
我建议你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刻转账,而是打开手机银行或平安普惠APP,查清自己的实际逾期天数、本金、利息、罚息明细,很多人的焦虑,其实源于“信息不对称”——不知道自己到底欠多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补救。
什么叫技术性逾期?比如你还款日当天银行卡余额不足、系统故障没扣成功、或者换了手机号没及时更新联系方式导致错过提醒,这种情况下,只要你能在3天内补上,很多机构是可以申请“征信异议”撤销逾期记录的。
而如果是长期无力偿还,那就要进入下一步——协商。
别等他们找你,你先打过去,记住一句话:态度要诚恳,诉求要明确。
你可以这样说:“您好,我是XX编号的借款人,因近期家庭突发变故/失业/疾病,暂时无法全额还款,但我有强烈还款意愿,希望能申请3-6个月的展期,或分12期重新规划还款。”
平安普惠等持牌机构是有“债务重组”通道的,尤其是银保监会三令五申要求金融机构对困难群体提供“纾困支持”的背景下,只要你能提供基本证明(如医院诊断书、离职证明等),有很大概率能谈下来。
所有通话录音、短信截图、微信沟通记录,全部保存!特别是对方说“再不还就起诉你”“把你名单发到村里”之类的话,一定要录下来。
这些不仅是维权证据,关键时刻还能反过来制约对方,我曾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被催收人员电话骚扰长达两个月,最后我们凭录音向银保监会投诉,不仅免除了部分罚息,还获得了精神损害赔偿。
我去年接了一个案子,张先生在平安普惠借了8万做小生意,结果疫情断流,连续逾期4个月,每天收到十几条短信,说“已移交法务”“即将起诉”,他吓得连门都不敢出。
后来他找到我,我们做了三件事:
结果呢?平安撤回“移交法务”的通知,同意分期还款,且承诺不上报征信新增记录,更关键的是,张先生的心理压力一下子释放了——原来,只要依法应对,金融机构也不是铁板一块。
《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 说明你确实有还款义务,但同时也意味着,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履行方式。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应充分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对确有困难的,可采取展期、续贷等方式妥善处理。
→ 这就是你申请延期的法律依据!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过度处理。
→ 如果催收频繁轰炸你亲友,这就是违法!
说到底,贷款逾期不是道德污点,而是财务困境的一种表现,真正可怕的,是从“经济危机”演变成“心理崩溃”,再升级为“信用崩塌”。
我的建议从来都很简单:
👉不逃避——逾期不可耻,失联才危险;
👉不盲从——别被短信吓住,冷静查证;
👉不沉默——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该协商就协商,该投诉就投诉。
金融机构追求的是回款,不是把你逼上绝路,只要你愿意沟通、有还款诚意,90%的问题都能软着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人生难免有低谷,但每一次坦然面对,都是在为未来的信用大厦添砖加瓦。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平安贷款逾期被短信轰炸?别慌,三步自救指南教你体面翻盘,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半夜手机“叮”一声,屏幕亮起:“尊敬的客户,您在我司的贷款已连续逾期15天,请立即...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