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项税额怎么算?搞错一步多缴几万税,老板和会计都得看!
月底对账时突然发现,增值税申报表上的数据跟账本对不上,税务局一查,说你少抵了进项税,补税+滞纳金一下子好几万?或者更冤的是,明明买了货、拿了发票,结果税务不认,说“这不能抵”?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
月底结账时突然发现,账上多了几笔莫名其妙的“印花税支出”?或者税务局来查账,指着一张合同问:“这个没贴花,是不是漏了?”——那一刻,心里咯噔一下,脑袋发蒙,手心冒汗。
别慌,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清楚:印花税到底怎么做账?哪些合同要交?什么时候交?交多少?错了怎么办?作为一名执业十几年的税务律师,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一个小疏忽,被罚了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这一切,往往只源于一张纸、一个分录、一次“我以为不用交”。
印花税听着老派,其实它一直活着,而且管得很细,简单说,只要签了应税合同或拿了应税凭证,就得按规矩贴个“印花”——现在不用真贴纸了,基本都是申报缴纳,但它还是叫“印花税”。
它不像增值税那么显眼,也不像企业所得税那样影响利润大,但它就像厨房里的蟑螂:不注意的时候看不见,一出现就恶心人,还容易引出更大的问题。
很多人以为只有“大合同”才交,比如购销合同、借款合同,错!很多不起眼的文件也在征税范围里,以下是常见应税凭证清单:
合同类别 | 税率/计税依据 | 是否常见被忽略 |
---|---|---|
购销合同 | 合同金额 × 0.03% | 否 |
借款合同 | 借款金额 × 0.005% | 否 |
财产租赁合同 | 租赁金额 × 0.1% | 是! |
技术服务合同 | 合同金额 × 0.03% | 是! |
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 合同金额 × 0.03% | 是 |
资金账簿 |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增加额 × 0.025% | 极易漏报! |
特别提醒:
第一步:识别应税行为
财务不能只看发票和付款,必须参与合同审批环节,建议建立“合同税务审核台账”,法务或财务在合同盖章前打个勾:是否应税?税率多少?由谁申报?
第二步:计提印花税
不是等到申报那天才处理!正确的做法是:
借:税金及附加——印花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比如签了一份100万的购销合同,税率0.03%,应计提300元:
借:税金及附加 3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300
第三步:实际缴纳时冲减
借:应交税费——应交印花税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关键点:
去年我代理了一家企业应对税务稽查,这家公司跟关联方签了个《技术服务支持协议》,金额500万,但双方觉得是“兄弟公司”,就没申报印花税。
税务局翻出合同,认定属于“技术合同”范畴,应税金额500万×0.03%=1500元,听起来不多对吧?但问题是——他们连续三年都这么操作,累计漏报21份类似合同。
结果呢?
更惨的是,财务负责人被老板问责,差点丢了工作,我说了一句实话:“这不是财务的错,是公司没有建立税务合规流程。”
根据现行有效法规:
特别注意:新《印花税法》取消了“权利许可证照”每件5元的规定(如营业执照),但资金账簿、合同类项目依然保留且更加规范。
印花税看起来像“芝麻税”,可它偏偏是税务稽查最爱抓的“突破口”,为什么?因为它有据可查、标准明确、容易比对,税务局只要调出你过去三年的合同清单和申报记录,一对比,漏洞立马现形。
我的建议很明确:
✅ 建立“合同+税务”联动机制,法务、财务、业务三方会签
✅ 每月定期梳理新增合同,分类登记应税情况
✅ 准确计提、按时申报,别抱侥幸心理
✅ 对历史遗漏及时自查补报,争取“首违不罚”
记住一句话:合规不是成本,是保护。一次小小的印花税疏忽,可能撬动整个企业的税务风险链条,别让一张合同,毁了你几年的努力。
最后送大家一句我常说的话:
“税可以少交,但绝不能乱逃;账可以晚做,但绝不能错做。”
把印花税这一页纸的事,认真对待,才是真正的专业。
印花税怎么记账?做错一笔多缴税,会计都得背锅!,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月底结账时突然发现,账上多了几笔莫名其妙的“印花税支出”?或者税务局来查账,指着一张合同问:“这个没贴花,是不...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