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逾期收到威胁短信?别慌!教你三步合法应对,保护自己不踩坑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天深夜,手机突然“叮”一声,一条短信跳出来——“再不还钱,明天就上门催收!”“你家人已经列入黑名单,后果自负!”……那一刻,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脑子里全是“完了,怎么办?”...
最近总在后台收到粉丝私信:“律师,我贷款逾期了,手机每天能收到十几条催收短信,说什么‘最后通牒’‘移交法务’‘影响征信’……我现在压力特别大,都不敢看手机,这些短信合法吗?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种问题太常见了,很多人不是不想还钱,而是真的一时周转不过来,可一旦逾期,铺天盖地的催收信息就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有的语气冰冷,有的甚至带点威胁意味,搞得人精神紧绷、夜不能寐。
今天咱们就来聊点实在的:贷款逾期后,天天收到催收短信到底算不算违法?你有哪些权利可以守住底线?又该怎么合理应对,既不激化矛盾,也不任人拿捏?
先说结论:催收本身合法,但方式必须合规。
金融机构或第三方催收公司有权提醒你还款,这是他们的债权追索权,但《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早就划了红线——不得频繁骚扰、不得侮辱诽谤、不得泄露隐私、不得恐吓威胁。
举个例子:
这些,统统越界!
尤其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催收短信来自“虚拟号码”或境外平台,打着“XX银行法务部”“XX金融风控中心”的旗号,实际上根本不是官方渠道,这类信息不仅无效,还可能涉嫌诈骗。
别慌,记住这三步,稳住阵脚:
第一步:保存证据。
把每一条让你感到不适的短信截图保存,包括时间、内容、发送号码,哪怕看起来像垃圾短信,也别删,这些都是将来维权的关键。
第二步:明确回应。
如果你确实有还款意愿,只是暂时困难,不妨主动联系贷款机构客服,说明情况,申请延期或分期,很多平台都有“困难帮扶通道”,别说你不问,问了才知道有没有转机。
第三步:设置“免扰屏障”。
对那些明显违规的催收短信,可以直接通过手机自带功能屏蔽号码,或在工信部官网投诉(https://dxjz.chinamobile.com),如果是严重骚扰,甚至可以报警处理。
记住一句话:你可以暂时还不上钱,但不能失去尊严和法律保护的权利。
去年杭州有个真实案例让我印象很深。
李女士因疫情失业,网贷逾期三个月,结果她每天收到30多条催收短信,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不停歇,内容全是“已立案”“将起诉”“通知单位领导”……
最过分的是,催收方把她身份证照片和借款金额发给了她前同事群。
李女士崩溃了,整夜睡不着,最后鼓起勇气起诉该催收公司侵犯隐私权和人格权。
法院判决:催收公司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并公开道歉。
理由很清晰——超出合理催收范围,构成对个人生活的严重侵扰。
这个案子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法律不会纵容“暴力催收”,哪怕你真的欠了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
催收人员不得频繁致电债务人及其关联人,不得使用恐吓、威胁、辱骂等不当语言。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这些不是摆设,是你可以握在手里的“法律盾牌”。
最后我想说一句掏心窝的话: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既背负债务,又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
我们理解还款的压力,但也请相信,法律从不鼓励“以暴制暴”的催收文化,你有义务还款,但也有权利被尊重,面对催收,不必卑微,更不必恐惧。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
👉 主动沟通,展现还款诚意;
👉 保留证据,守住法律底线;
👉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协商重组、债务优化,甚至法律援助。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次逾期就抛弃你,但你要学会,在风雨中站稳脚跟。
别让几条短信,毁掉你本就不易的生活。
你值得被温柔以待,哪怕正在渡劫。
—— 一位陪你面对现实的执业律师
贷款逾期天天被短信轰炸?怎么应对催收骚扰,保护自己不踩雷?,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总在后台收到粉丝私信:“律师,我贷款逾期了,手机每天能收到十几条催收短信,说什么‘最后通牒’‘移交法务’‘...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