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侵权怎么认定?被控告抄了怎么办?
辛辛苦苦研发了一个产品,刚上线就收到一封律师函,说你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或者,你自己申请了专利,却发现市场上有人在卖一模一样的东西?这时候你可能会一头雾水:到底什么叫“专利侵权”?是不是长得像就算侵权?...
辛辛苦苦研发出一个新产品,申请了专利,信心满满地推向市场,结果没过多久,市面上突然冒出个长得一模一样、功能几乎复制的产品,价格还比你低一大截?那一刻,心里那股憋屈劲儿,真不是一句“气死了”能说清的。
这时候,你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这算不算侵权?”
更关键的是:“我该怎么证明他侵权?法院会信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专利侵权到底怎么认定?一旦发现被“抄”,普通人该从哪一步开始反击?
简单说,未经专利权人许可,擅自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进口受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就构成侵权。
但这里有个大坑:很多人以为“长得像”就是侵权,其实不然,专利保护的核心是“权利要求书”里的技术特征,而不是外观。
举个例子:你发明了一种新型节能灯泡,核心在于内部电路结构的独特设计,别人做的灯泡外形和你完全不同,但电路结构跟你专利里写的完全一致——这就可能构成侵权,反过来,如果只是外形像,但技术原理完全不同,那就不一定侵权。
判断侵权的第一步,不是看“长得像不像”,而是看“技术点对不对得上”。
锁定你的专利保护范围
先翻出你的专利文件,重点看“权利要求书”,这是法院判案的“法律标尺”,每一条权利要求都像一道“技术门槛”,谁跨进来,谁就可能踩线。
比对对方产品是否“全面覆盖”
法院用的是“全面覆盖原则”:只要对方产品包含了你权利要求中的每一个技术特征(或者等同替换),那就构成侵权,少一个都不行,多一个没关系。
比如你专利写了“A+B+C”三个技术点,对方产品用了“A+B+C+D”——照样侵权;但如果只用了“A+B”,少了“C”,那就不构成侵权。
排除合法抗辩理由
对方可能会说:“我早就用了”“我是独立研发”“你这专利本来就不该授权”……这些都属于抗辩,你需要提前预判,准备好反制证据,比如研发日志、专利授权公告、产品上市时间等。
2021年,浙江一家小家电公司研发了一款可拆卸式电水壶,核心是一个自锁螺纹结构,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一年后,他们在展会上发现另一家公司展出的水壶,虽然外壳颜色不同,但拆开一看,那个自锁结构一模一样。
他们立刻委托律师取证:买了样品、做了技术比对、请第三方出具了鉴定报告,起诉后,被告辩称:“我们是自己设计的,没看过你们的专利。”
但法院调取了被告公司员工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早在原告专利公开后,他们就在内部讨论“怎么绕开这个专利”,法院认定构成侵权,判赔85万元。
关键点在哪?
不是靠“我觉得像”,而是靠完整的证据链+精准的技术比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结构,只要落在专利保护范围内,照样能打赢官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
《专利法》第五十九条: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人民法院判定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是否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应当审查权利人主张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
先确认你的专利是否有效且稳定
有些专利看似拿到了证书,但技术含量低,容易被无效,建议在维权前做一次“专利稳定性分析”。
第一时间固定证据
买样、拍照、录像、公证,越早越好,尤其是电商平台销售页面,说删就删,别等“黄花菜都凉了”才想起来取证。
别单打独斗,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专利案件技术性强、法律复杂,自己写诉状、做比对,很容易漏掉关键点,找个懂技术又懂法律的知识产权律师,能帮你少走三年弯路。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创新不容易,别让抄袭者轻易摘了果子。
你埋头搞研发,我帮你盯紧法律防线。
专利侵权不是“能不能告”,而是“怎么告得赢”。
权利不用,等于放弃;出手及时,才能守住心血。
辛辛苦苦研发出一个新产品,申请了专利,信心满满地推向市场,结果没过多久,市面上突然冒出个长得一模一样、功能几乎...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