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前价格怎么算?一不小心多花了冤枉钱,你可能一直搞错了!
看中一件商品标价99元,结账时却要付116块多?或者公司发奖金说“税前3万”,结果到账只剩2万多?这时候你是不是心里嘀咕:“这中间到底谁动了我的钱?”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税前价格到底...
最近老有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因贷款逾期已被正式立案,请尽快还款,否则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一时间心慌意乱,饭都吃不下,赶紧问我:“律师,这短信是真的吗?法院会这么随便发短信通知我吗?是不是被骗了?”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一件事:贷款逾期真的被立案了,到底是谁来通知你?短信靠谱吗?什么样的通知才算法律上的“有效送达”?
先说结论:法院不会通过短信单独通知你“已被立案”,那种冷冰冰、带链接、落款模糊的短信,99%是催收手段,甚至可能是诈骗。
真正的司法程序启动,尤其是涉及“立案”,是有严格流程和法定送达方式的,别被一条短信吓破胆,也别不当回事——关键是要分清“催收话术”和“法律实锤”。
那什么情况下算真正“立案”?谁来通知你?
我们来捋一捋:
当你贷款长期不还,金融机构(比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网贷平台)在多次催收无果后,可能会选择走法律途径,也就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时候,法院审查材料后决定受理,才会“立案”。
一旦立案,法院会依法向你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传票》等法律文书,这些文件怎么送?不是靠短信!
根据《民事诉讼法》,送达方式包括:
注意了:法院可以发短信提醒你去查文书,但绝不会只靠一条短信就完成“立案通知”义务,如果你没签过电子送达同意书,光凭一条“您已立案”的短信,根本不算数!
更离谱的是,有些第三方催收公司打着“法院合作”“即将立案”旗号群发短信,内容写得跟模版一样,连错别字都一模一样,这种别说法律效力了,连基本诚信都没有。
以案说法:一条短信差点让他背债十万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张先生,做小生意的,疫情期间资金链断了,某网贷平台的两万块没还上。
过了三个月,他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因您长期逾期,案件已于今日在xx市人民法院立案,案号XXXXX,请于3日内还款,否则将冻结账户并列入失信名单。”
张先生吓得立刻打了电话过去,对方自称“法院协催办”,让他马上转账到指定私人账户,否则下午四点前就要“执行”,他慌了,差点转了一万五。
幸好他多问了一句:“能不能给我发个案号让我去法院官网查?”结果对方立马挂了电话。
后来我们调了法院系统,根本没有这个案号,所谓的“立案”纯属虚构,最后我们主张该平台涉嫌虚假催收、侵犯个人信息,成功协商减免部分费用,并要求平台书面道歉。
你看,一条短信,差点让人稀里糊涂交钱,还背上心理负担,这就是典型的“软暴力催收”。
法条链接:这些规定你得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
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
《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
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能够确认其收悉的电子方式送达诉讼文书。未经同意,不得仅以电子方式送达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十三条:
催收人员不得通过“恐吓、威胁”或发布虚假信息等方式误导债务人。
换句话说:没有纸质或官方电子渠道的正式文书,光靠一条短信说你“被立案”,就是耍流氓。
律师总结:冷静是最大的护身符
兄弟姐妹们,遇到贷款逾期,确实要重视,但千万别被吓住。
记住这三点: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恐慌中做出错误决定,面对问题,最好的应对永远是:了解真相、理性沟通、依法维权。
你不怕面对困难,法律才愿意站在你这一边。
贷款逾期被立案了?短信谁发的才算数?你可能一直搞错了!,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最近老有朋友私信我,说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因贷款逾期已被正式立案,请尽快还款,否则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