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
收到“贷款逾期调查通知”短信别慌!是真是假?一招教你识破套路,守住钱袋子** 【XX金融】尊敬的客户您好,系统检测到您名下贷款存在逾期风险,现启动专项调查程序,请于24小时内登录官网处理,避免影...
收到“担保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风险?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
“【XX金融】您名下由第三方担保的贷款已逾期,影响征信,请立即联系XXX处理,否则将启动法律程序。”
短短几十个字,瞬间让你心跳加速。
尤其是当你压根不记得自己办过什么“担保贷款”的时候——这到底是误发?骚扰?还是真的有人冒用你的信息借贷?
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执业律师,我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我就用大白话,带你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这条短信背后藏着什么猫腻?你是真欠钱了,还是被“精准恐吓”了?更重要的是——你该怎么办?
收到这类短信,第一步不是回电话,也不是急着解释,而是冷静判断以下三种情况:
你确实做过担保人
比如亲戚朋友借钱,你签了《保证合同》或《担保协议》,哪怕只是口头答应,银行或平台也会把你列为连带责任人,一旦对方还不上,你就得“背锅”。
身份信息被盗用,被人拿去贷款
这是最让人糟心的情况,有人用你的身份证、人脸识别甚至伪造签名,办了贷款再消失,这种情况在网贷平台高发,尤其是那些审核松、放款快的产品。
纯属诈骗或暴力催收套路
很多非法催收公司会群发“恐吓短信”,不管你是谁,先吓唬一波,他们知道,90%的人看到“影响征信”“法律追责”这几个词就会紧张,一慌就容易主动联系,然后一步步被套话、施压,甚至被迫还款。
别急着回应!先做三件事:
✅ 查征信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app可免费查)
✅ 回忆是否签过任何担保文件
✅ 不要点击短信里的链接,也不要打回电话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李女士,42岁,小学老师,平时连信用卡都很少用,有一天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您为张某担保的消费贷已逾期87天,请尽快还款,否则将起诉并列入失信名单。”
她完全懵了——根本不认识这个“张某”!
她第一反应是打电话过去问,结果对方语气强硬:“你不认账?我们有录音、有签字,还上传了人脸识别视频。” 李女士吓得差点转账两万“协商解决”。
幸好她冷静下来,来找我咨询。
我们做了三件事:
结果呢?平台三天后撤回通知,说是“系统误关联”,道歉了事。
后来查到,是有人用她的身份证照片,在某网贷平台注册时填写了虚假的“紧急联系人”信息,平台就把她自动认定为“担保人”,这种操作,根本不符合法律规定!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感慨:普通人面对“权威语气+专业术语”的短信,很容易自我怀疑,但其实,法律从不支持“影子担保”。
遇到类似情况,记住这几条核心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四条:
保证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明确约定被保证的主债权种类、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保证方式、范围和期间等。
👉 简单说:没有你亲笔签字的书面合同,担保关系不成立!
《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 别人冒用你名字贷款?这是侵权!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你的身份证、人脸被滥用?违法!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盗用身份证件罪):
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盗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护照等,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 冒用你身份贷款?可能已经涉嫌犯罪!
作为一名天天和借贷纠纷打交道的律师,我想告诉你:
真正的合法债务,不会靠一条短信就追责;而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你慌乱时的一次回应里。
请牢牢记住这三点:
绝不轻易回拨短信里的电话
正规金融机构不会用短信催收重大债务,更不会威胁“马上起诉”,所有沟通应通过官方渠道进行。
绝不口头承认任何责任
即使对方拿出“合同截图”“录音”,你也只说一句:“请向我送达正式法律文书,我会依法处理。” 其余不必多说。
绝不拖延查证动作
24小时内查征信、留证据、必要时报警或委托律师介入,越早行动,越能掌握主动权。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这个时代的信用体系越来越重要,但也越来越容易被滥用。
我们既要珍惜自己的征信,也要敢于对不合法的“催收逻辑”说不。
真正的法律,不是用来吓唬人的,而是保护每一个普通人不被冤枉的盾牌。
如果你收到类似短信,别怕,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按我说的步骤走。
你不是孤立无援,法律站在你这边。
收到“担保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风险?一文说清你的权利和应对策略** “【XX金融】您名下...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