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冷静,不是所有逾期短信都等于马上要坐牢
收到“贷款逾期”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要被起诉?一文讲透你的应对策略 最近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张律师,我昨晚突然收到一条短信,说我的贷款已经逾期3天,再不还款就要上报征信、冻结账户,甚至要走法律...
收到银行贷款逾期提醒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危机?一文讲透应对策略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明明记得按时还款了,怎么突然收到银行发来的‘贷款逾期提醒’短信?还写着‘将影响征信’‘可能被起诉’,这到底是真是假?我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类短信现在太常见了,每天打开手机,冷不丁就蹦出一条:“尊敬的客户,您在我行的贷款已逾期,请立即登录处理,否则将上报征信系统。”语气严肃得像法院传票,搞得人心惊肉跳,但你先别急着点链接、打电话,也别吓得立马转账——咱们得先搞清楚:这是真的逾期提醒,还是披着“银行外衣”的诈骗陷阱? 今天我就以一个执业十年的民商事律师视角,给你掰开揉碎讲明白:收到这类短信,到底该怎么判断、怎么应对、怎么保护自己?**
第一步,看发送号码。
真正的银行官方通知,通常来自统一客服号,比如工行是95588,建行是95533,招行是95555,如果你收到的是170、171开头的虚拟运营商号码,或者一长串乱码,那基本可以判定是诈骗短信。
第二步,绝不点击链接。
很多假短信会附带一个短网址,写着“立即还款”“查看账单”,点进去是个高仿的银行页面,让你输卡号、密码、验证码——恭喜你,账户信息立刻被盗,银行从不会通过短信链接直接索要敏感信息。
第三步,主动核实。
别信短信里的电话,直接打银行官方客服(官网查!),问:“我有没有逾期?”提供身份证号和贷款合同编号,让客服查系统,这才是最安全的方式。
假设你一查,哎,还真忘了还上个月的贷款,这时候别慌,但必须迅速行动。
第一,立刻补救。
哪怕晚了一天,也尽快把本金+罚息还上,现在很多银行有“宽限期”(一般是3-5天),只要在宽限期内还清,就不上征信,但这不是所有银行都执行,所以越早越好。
第二,主动联系银行说明情况。
打客服,态度诚恳地说:“因个人疏忽导致逾期,现已结清,请求不要上报征信。”有些人运气好,银行会酌情处理,尤其是首次逾期、金额不大、过往信用良好的客户。
第三,保留证据。
把还款凭证、通话记录、客服工单号全都保存下来,万一将来征信报告出问题,这些就是你申诉的“救命稻草”。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李,32岁,互联网公司职员,某天凌晨两点,他收到一条“建设银行”发来的短信:“您的消费贷已逾期90天,即将被起诉,请立即处理。”他还以为是恶作剧,没理会。
结果一个月后申请房贷被拒,一查征信,发现名下竟有一笔5万元贷款,逾期记录长达半年,小李傻眼了:我没贷过啊!
我们介入调查后发现:原来有人用他的身份信息,在某网贷平台做了“冒名贷款”,而该平台与银行有合作通道,逾期数据自动同步到央行征信系统,更糟的是,当初那条短信其实是真实提醒——只是小李没当回事。
我们花了三个月时间,通过报警、做笔迹鉴定、向征信中心提交异议申请,最终才把这条记录撤销,但期间耽误了买房,损失了定金,精神压力更是巨大。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哪怕是“看起来像诈骗”的短信,也可能藏着真实的法律风险,忽视它,代价可能是你的信用、房子、甚至自由。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五条:
“信息提供者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
也就是说,银行在把你逾期信息上报征信前,原则上应提前通知你,虽然实践中很多银行通过合同条款默认“短信即通知”,但如果你能证明自己从未收到有效提醒(比如号码错误、短信被拦截),是可以主张程序瑕疵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明确: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如果发现有人冒用你身份贷款,这不仅是民事侵权,还可能涉及《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的“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或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
朋友们,这个时代,信用就是第二张身份证,一条短信,看似小事,背后可能牵扯征信、诉讼、甚至刑事责任。
我的建议很明确: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法律从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你不在意的那条短信,可能正在悄悄改写你的人生剧本。
保持清醒,守住底线,你的信用,值得被认真对待。
—— 一位不愿看到客户因一条短信毁掉人生的执业律师
一、先冷静,三步识别真假逾期提醒,本文为合飞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制定方案。收到银行贷款逾期提醒短信别慌!是催收套路还是真危机?一文讲透应对策略 不少朋友私信问我:“律师,我明明记得按...
点击复制推广网址:
下载海报: